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旅游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期。各大在线旅游平台预订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热度有望再创新高。 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潮涌动,文明旅游的话题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相对较低,且有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这提醒我们,不仅要呼吁游客要“文明出游”,更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文明旅游的土壤从何而来?
事实上,文明旅游与文明服务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从业者的文明服务作为基础,就很难培育出游客的文明旅游习惯。景区、餐饮、住宿等旅游从业者提供的服务品质,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选择,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
文明服务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置上。一个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就能折射出服务者的用心程度。在一些善于经营的景区,垃圾桶不仅数量充足,而且按照垃圾分类要求明确标识,间隔距离经过科学测算,既不让游客因寻找垃圾桶而困扰,也不会因设置过多影响景观。比如,在黄山风景区,近年来推行"垃圾下山"措施,合理布局回收点,配备清洁人员及时维护,游客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类似案例表明,关口前移,强化治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当服务提供方设身处地为游客考虑时,游客自然会以文明行为予以回应。
餐饮娱乐场所的服务细节同样影响着游客的文明程度。“光盘行动”不能仅靠标语口号,更需要服务人员的善意提醒和科学引导。比如,杭州西湖边的楼外楼餐厅,服务人员会根据顾客人数贴心建议点菜数量,主动提供打包服务,甚至对践行“光盘”的顾客给予小礼品鼓励。这种服务不仅减少了浪费,更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服务者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提醒、每一次体贴的举动,都是文明旅游的催化剂。
更深层次看,文明服务与文明旅游的良性互动,反映的是一种“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共同成长”的现代文明关系。旅游从业者应当接受严格培训,不仅具备专业的服务态度,还应该在服务中展现文明举止,比如,在为游客出行服务时准备徒步地图和环保袋,潜移默化地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让游客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文明,进而约束自身言行。这种细致服务所展现的,服务者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成为文明旅游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当游客感受到高质量的服务时,会产生一种“投桃报李”的心理,更愿意遵守规则、尊重环境。
文明旅游不是单方面的游客责任,而是需要整个旅游服务生态系统共同构建。景区管理者科学规划设施,餐饮从业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导游队伍以身作则,这些文明服务的细节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正向引导力。比如,北京市属公园推出的“无痕游园”行动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将游客引导与服务优化相结合,在增设便民设施的同时加强文明宣传,形成了服务与行为的良性循环。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当我们期待游客表现出更高素质的同时,旅游从业者不妨先迈出一步,用更专业的服务、更人性化的设施、更温暖的态度,为文明旅游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唯有文明服务与文明旅游相互滋养、彼此成就,才能真正提升旅游品质,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的文明实践。这既是对游客的尊重,也是对旅游业自身发展的投资,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