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青”力奋进,以科技犁铧深耕中原热土

2025年05月04日09:56

来源:大河网

1919年的北平街头,青年学生振臂疾呼的身影刺破时代阴云,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火种播撒在千年古国的大地上。这场以“民主、科学”为精神内核的五四运动,在106年后的豫州大地,正以另一种形态生根发芽,在黄河滩涂的智慧农田里,在殷墟遗址的数字化实验室中,在科技破解的算法经纬间,中原青年“青”尽全力,用泥土与代码的双重语言续写着青春答卷。

青衿之志,萤火成炬照山河。在这片曾经见证过商周青铜冶铸、北宋活字印刷的土地上,创新与担当早已融入血脉。据悉,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开展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公布,河南21人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从红旗渠青年突击队用钢钎凿穿太行山,到如今“领航号”盾构机以毫米级精度穿越长江,河南青年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五四精神最鲜活的诠释,以科技为犁铧,在时代沃土中“青”力而为,不断深耕和探索,把青春熔铸成大国战略中最具活力的铿锵心跳。

新火淬炼,智能盾构破天堑。当“领航号”盾构机在长江底实现月掘进718米的世界纪录,背后是33名青年科研人员两千余次参数优化,他们开发的“智能掘进脑”系统,让钢铁巨兽具备神经感知网络,一头重达4300吨的钢铁巨兽以绣花般功夫“新”力而为,精细化自主掘地,以“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穿越强透水地层,甚至在遭遇胶结岩层时可以智能切换破岩模式。而这支青年团队,则是耗时97天封闭攻关,用12万组数据焕发新生的“智能掘进脑”,使得算法突破物理极限,让中国隧道掘进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将中国盾构技术推向“参数自决策”的智能时代。

亲土深耕,甜蜜事业润无声。豫东平原的晨雾里,唐文魏正在智慧猪舍调试环境监测系统。这位留德归来的85后,把物联网传感器植入传统养殖,让每头黑猪的运动轨迹、进食数据实时上“云”。他办公桌上那本翻旧的《齐民要术》,扉页写着“让贾思勰的农学智慧,在5G时代重生”。而在200公里开外,徐芳的养蜂合作社正通过“云认养蜂箱”小程序,将伏牛山的蜂蜜直送都市人的餐桌,她带领留守妇女开发的23款蜂产品,既保留古法酿蜜的醇厚,又添上电商直播的活力,新农人“亲”力而为,在阡陌之间织就科技之网,用数字麦穗描绘一幅摇曳的乡野图景,让乡村振兴有了智慧底色。

倾心铸剑,十年磨刃见锋芒。林春泷在导弹研究院打磨的铣刀头精度达0.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40;李叔敖带领的突击队,在青藏高原极端工况下完成TBM掘进试验。这些技术狂人在奋进中坚守,让“数字黄河”的智慧大脑守护母亲河安澜,彰显了科技报国的青春担当。国网河南电科院的张迪团队,用五年时间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电力数字孪生系统;中国中铁的刘永胜带着青年突击队,在零下40℃高原验证装备极限性能。他们执着“倾”力而为,在科技创新“赛马场”上竞速领跑,让中国制造有了硬核底气。

兴国重器,数字孪生筑通途。在隧道掘进机大数据平台上,700多条施工线路构成数字神经网络。这个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及郑州大学青年联合主导搭建的系统,正在为川藏铁路绘制地质数字图谱,为雄安地下管廊建立应力演化模型。他们不仅解决了崇太长江隧道建设难题,更构建起中国基建的智能操作系统。青年们“兴”力而为,用代码重塑山河,让地下空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

从二七塔下的觉醒年代到黄河实验室的科技攻坚,河南青年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正在续写一部立体化的“青云志”,地下,盾构机穿越江河的轨迹绘制科技自强之路;地上,数字麦浪翻滚出乡村振兴新篇;云端,超算数据流奔腾着治黄安澜的智慧,这就是五四精神最生动的河南表达。以黄河之魂为墨,以中原热土为纸,用科技匠心铸造民族脊梁,让五四精神的火炬在数字时代燃烧得更加炽烈。(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黄金水)

责编:王双飞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