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该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记者在中国知网查询该论文看到,该论文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某某。该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男性没有“子宫”这一器官,所以,绝不可能出现子宫肌瘤。那么,论文中的“男性患者”,就成了天大的笑话,怪不得有网友吐槽该论文“过于离谱”。
就连普通人都能一眼识别的常识错误,却硬生生地出现了严肃的医疗论文中,还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国内唯一的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岂不怪哉?倘若霍医生的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医疗部门肯定会在查实后予以严惩。不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一含有奇葩论据的论文?也值得深思。
虽然齐鲁医院的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霍医生的这篇医疗论文,并非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也没有进行观察性研究;而是胡乱摘抄、东拼西凑而成。现实中,“发表论文”是医生职称晋升的刚性需要。但很多医生没有闲暇时间创作论文,不得不走歪门邪道,比如在网上搜索摘抄,或者找人代笔,再花钱发表。含有水分的医疗论文,其价值不言而喻。
医生撰写高质量的论文,直接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医疗进步积累宝贵经验,这无疑是积极的。然而,将“发表论文”作为医生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可能会削弱医生从事医疗研究的积极性,甚至催生学术不端行为。许多医生长期受论文困扰,却因职称晋升的需求不得不采取各种权宜之计。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对那些致力于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免除论文和课题的要求,这标志着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
在发表论文上,如果医生涉嫌学术造假,必须依规严惩。然而,除了涉事医生之外,刊发论文的期刊也同样应该被追责。众所周知,一篇论文的发表,必须经过多道程序的严格审核,作为国内唯一的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的审稿机制形同虚设,很难不令人质疑,他们的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必将大打折扣。
必须指出,一些顶级学术期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过分关注版面费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甚至忽略了应有的审稿程序,霍医生所发表的那篇引起争议的论文,很可能正是学术期刊追求利润至上的一个明显例证。学术期刊界的这种乱象,必须进行矫正。
该论文发表于2017年,那时AI写作尚未普及,洗稿、剽窃和抄袭的行为较容易被敏锐的读者识破。在当前,论文依旧是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且随着AI创作技术的进步,论文的真伪越来越难以辨识。因此,学术期刊更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角色,确保医疗论文的质量,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