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重构数字时代的文明契约,要阻止技术暴力蔓延

2025年05月07日13:52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哈尔滨19岁女孩哭泣照被恶意盗用,两年来被放到黄色网站、“高潮针”广告海报等处,自诉投诉无效,两年来深受其扰。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解构传统的暴力形态。盗图者无需直面受害者,键盘鼠标就能完成一场精准的“数字肢解”:通过AI换脸、图像合成、信息爬取,将普通人的生活碎片加工成网络黑产的“原材料”。在哈尔滨女孩的遭遇中,技术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犯罪者实施精神凌迟的手术刀——那些被篡改的图片每被点击一次,就相当于在受害者身上多划一刀。

 更令人心惊的是技术暴力的“去罪化”幻觉。当加害者隐匿在境外服务器之后,当违法内容通过区块链技术永久存证,传统执法手段往往陷入“打地鼠”式的困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网络侵权案件超50万件,但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不足10%,电子证据固定难、平台配合度低、跨国追责成本高等问题,让技术暴力的实施成本越来越低。

事件中最刺眼的,是部分网民对女孩自拍行为的苛责。据微博数据统计:16%的用户对盗用照片的行为表示愤怒,认为这是严重的侵权行为。16%的用户提醒大家在网络上发布个人信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而更多网友则对女孩哭泣自拍的行为表示不解。“为什么要拍哭泣的照片”“发在社交平台就是自找麻烦”“这就是没事在网上发自己的后果”等言论,折射出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将技术作恶的责任转嫁给技术使用者。这种思维与“女性穿得少活该被骚扰”的逻辑同源,本质都是通过规训受害者来逃避社会治理责任。

 当我们在质问“该不该发自拍”时,实际上默认了“网络空间本就不该有安全区”的荒谬前提。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妥协,正在摧毁数字时代的基本信任。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78%的网民因担心隐私泄露而进行“数字自我审查”,从不在社交平台发布正脸照片的用户占比达43%。当普通人需要以“自我阉割”换取基本安全感时,所谓“技术赋权”早已异化为新的压迫工具。

涉事照片在黄色网站存活两年,在电商平台作为非法广告反复上架,暴露出某些互联网企业的双重标准:既通过收集用户数据获取巨额利润,又在内容审核时选择性装睡。某头部平台公布的《透明度报告》显示,其日均处置违规内容超百万条,但人工审核占比不足5%,关键岗位审核员日均处理信息量高达8000条——这种“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审核机制,本质上是用算法漏洞给灰色产业开侧门。

 重构数字时代的文明契约,要阻止技术暴力蔓延,需要重建“平台—用户—监管”的三角契约。对于平台,应当建立“上传即溯源”的区块链存证系统,让每张图片携带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对于监管,亟须出台《反网络暴力专项法》,将“深度伪造”“恶意盗图”等行为明确定性为刑事犯罪;对于公众,则要破除“完美受害者”的思维钢印——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持刀行凶就禁止所有人买菜刀,数字时代的安全感不应以牺牲表达自由为代价。 

杭州互联网法院2023年审结的“AI换脸案”已开创先例:判决被告赔偿精神损失并公开道歉,同时责令技术提供方升级防伪标识。这个判例揭示的治理方向值得借鉴:既要让技术作恶者付出代价,也要倒逼技术向善者筑牢防线。

 当我们争论“该不该发自拍”时,真正该追问的是:在技术狂奔的时代,我们是否遗失了守护人性的勇气?答案或许就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字句里——那里埋藏着重建数字文明的密码: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让人重新成为目的本身。(广西大学 刘映灿)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