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甲、吴某乙系一家保健按摩中心的经营者,为扩大客源,吴某甲向某医院产科主管护师韦某提出,由韦某提供产妇信息,并承诺每发展一名客户就给韦某50元或60元报酬,若客户后续办卡消费则另外向韦某支付10%的提成。截至案发,韦某向吴某甲、吴某乙出售包括产妇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分娩日期、分娩方式等在内的产妇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条。
这里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近日,山东孕妇刘丽(化名)突然收到一条加“好友”申请:“××月子中心,为您提供专业产后服务。”她心头一紧——几天前,她刚在当地一家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并且此前从未在任何机构留下孕产信息。刘丽立即拨打12345投诉。次日,医院客服联系她:“可能是××月子中心冒用医院名义进行推销。”工作人员坦言,这类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医院承诺彻查此事,并希望刘丽配合取证追责。
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当新生儿家庭刚经历喜悦时刻,骚扰电话便接踵而至,推销奶粉、早教课程甚至非法集资项目,使得本应温馨的家庭生活陷入信息骚扰。“50元产妇信息交易案”犹如一道黑色闪电,刺破了医疗信息保护的脆弱防线。
产妇信息被泄露,首先出卖的良心。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医疗机构内部人员与外部商家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医院本来是最该保护患者信息的地方,而当这些信息被拿来交易的时候,既不符合医德的规范,也不符合做人的底线,更是突破了法律的红线。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产妇信息的泄露,不仅是出卖了良心的问题。我们在感叹“哪来的天胆”的同时,需要看清楚一个问题:产妇信息被泄露的背后,实际上是巨大的管理漏洞,“天胆”长在了“漏洞”里!
产妇信息管理的漏洞,既有“医院内鬼”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有因为管理不善的“黑客通过技术破解获取信息”。在这个灰色的利益链条上,既有信息倒卖的“批发商”,也有从中渔利的“中间商”,亦有精准推销的“获利商”。
产妇信息50元交易的黑幕,折射出社会治理中技术防线与人伦道德的双重失守。唯有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才能真正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线,守护社会良知不被技术异化。当医疗机构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当每个公民的信息都得到应有尊重,这样的黑色交易自然无处遁形。产妇信息,岂能成为不法人员手里的“商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