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期刊《实用妇科内分泌》的论文因“男性患子宫肌瘤”的荒唐表述引发舆论哗然。据论文数据,80名子宫肌瘤患者中男性竟占55人,常识性错误触目惊心,令人震惊的是,该论文竟已公开8年,直至近日才被公众发现。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乌龙,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唯论文评价之祸,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从医学常识看,男性根本不具备患子宫肌瘤的生理基础,这样的论文若出现在初学者的笔记中或许情有可原,但它却堂而皇之地挂在国家级期刊平台上,成为医护职称评审的“成绩单”,这是对学术尊严的极大讽刺。这不仅是作者的疏忽,更是期刊审核、单位把关、学术生态层层失守的恶果。
作者所在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分,表态迅速、态度明确,值得肯定。但问题的根源显然不止于此。一篇论文如果真的有人认真审过、看过,无论是导师、医院、编辑还是评审,怎么可能看不出“男患子宫肌瘤”的荒谬?更何况,这一错误不是暗藏数据深处,而是直白写在核心段落里。
究其根本,是“唯论文”评价体系长期扭曲了学术生态。在这种体系下,论文的“发表”被等同于“成果”,内容好坏无人在意,创新价值无人评估,发表平台成了唯一通关口令。科研人员被指标驱动,不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而写作,而是为了晋升、评优、挂靠成果,论文成了硬通货,甚至沦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代写、造假、抄袭等灰色产业链得以滋生。只要有人“交钱”,就有人代写、代投;只要看似“合规”,就能一路绿灯通过审核。
“唯论文”不仅扭曲了评价标准,更浪费了大量科研资源和人才精力。本应服务于临床和科研的医学论文,变成了“敲门砖、晋升梯”,脱离实际、脱离需求。更严重的是,它助长了形式主义,使学术逐步失去公信力。当连“男患子宫肌瘤”都能堂而皇之地发表,我们还能指望这样的系统去保障科研质量、推动医疗进步吗?
当前,我国已经启动破除“唯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强调以实际能力和岗位贡献为主导,遏制“唯帽子”“唯数量”的功利倾向。这场改革来得正当其时,但要真正落地生效,还需要从根本上理顺科研激励与学术价值的关系。
这包括:科研单位要真正建立起以临床贡献、教学能力、技术推广等多维度考核体系;学术期刊要切实承担把关责任,提升审稿质量,建立责任追溯机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期刊和论文的质量抽检与责任追究,真正做到发现一篇、倒查一环、处理一线,形成警示震慑。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唤醒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良知。论文不是炫耀的资历,不是堆砌的荣誉,它应当承载真实、创新与责任。如果连基本医学常识都不加甄别便草率发表,我们又凭什么期待这样的研究能服务患者、推动进步?
这篇写出“男性子宫肌瘤”的论文让我们深思当下的人才评价体系。唯有打破“唯论文”的藩篱,重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还学术以尊严,让研究者回归初心,也让医疗质量真正赢得社会信任。(郑州大学 刘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