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在天津“汝呓如意”奶茶店购买的饮品封口膜上印有醒目汉字“嬲”。包装特别标注该字“多数用作脏词”,令她观感极为不适。此事引发网络热议。
奶茶封口膜上的“嬲”字,在方言中被认为带有不雅含义,而类似“恶搞”并非个例。商品包装设计要兼顾文化敏感性与公众接受度,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文明性,避免因不当用语、误导性标识或不规范称谓造成“文字污染”。针对商品包装中频出的“视觉污染”,各地有必要持续深入开展“文字净化”行动,保障消费者权益并维护市场秩序。
从事件本身来看,涉事奶茶品牌的初衷或许并无恶意。其包装上还印有“焱”“曌”“饕”等其他生僻字,并附有释义,确有科普之意。然而问题在于,商家在追求创意的同时,忽视了文化传播的基本责任。“嬲”确有负面含义,有“恶搞”嫌疑。企业不能仅强调传播意图,而忽视受众的实际感受。这种商品包装设计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污染,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包装革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命题。某乡镇作坊生产的饮料,瓶身印着衣着暴露的动漫少女,以不雅的广告语将低俗营销当作吸引眼球的捷径;零食包装上印着“土豪金”“白富美”等字样,配套卡片宣扬拜金思想……包装设计的畸形审美背后,是商业逻辑对文化价值的粗暴置换。当商品包装脱离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异化为低俗趣味的载体时,这种“文字污染”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商品包装广告不得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公序良俗。若有违背,涉事企业将面临二十万元以上至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或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并承担法律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针对食品、饮品等行业,开展商品包装专项检查,严查文字内容合规性;建立包装行业绿色标准,明确“不雅文字”界定,减少非必要包装元素,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开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对商品包装进行动态抽检并公示结果,形成社会共治压力;倡导理性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依据法律要求退款、更换商品,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企业应严格遵守商品包装的有关法律法规,主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要构建审慎的审核机制,确保包装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规范性;要在创意策划阶段加强文化调研,特别是涉及方言、生僻字等内容时,应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要完善内容审核流程,对包装、广告等传播材料实施多级审查;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回应消费者诉求,做到早发现、早调整、早消除影响。这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实现商品包装的“文字净化”,消除“不雅文字”的视觉污染,需要通过法律约束、监管强化、企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多方联动,才能维护健康的商业环境和文化风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