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街道,阳光斜斜地洒在玻璃建筑上,折射出刺目的光。我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偶然瞥见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保安蹲在路旁,举着手机对着一只紫色的鸟儿拍照。那鸟儿倚在玻璃幕墙边,一动不动,宛如一尊凝固的雕塑,任凭保安如何靠近,它都没有丝毫反应。
待保安离开,一位女士好奇地走上前去,疑惑道:“这是谁养的鸟啊?都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我也凑近,用手机的识物功能一查,才知这是紫啸鸫——一种寓意吉祥的益鸟。此刻的它,头顶绒毛凌乱不堪,许是飞行时不慎撞上玻璃,受了重伤;又或许是遭遇了什么烦心事,才这般失魂落魄。它睁着大大的眼睛,却没了往日的灵动与活力,自由仿佛从它身上抽离,只余孤寂与凄凉,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脆弱。
见它受伤,我立刻在网上查询野生动物救助站的信息。职责说明里清楚写着,工作人员在接到受伤野生动物的消息后,应迅速抵达现场评估并实施紧急救助。我满怀希望地拨打了第一个电话,详细说明了地址,明明距离很近,对方却装作不知地点,将我推给了另一家。我又拨通第二家救助站的电话,得到的回应却是工作人员称没空前来,让我自行将鸟送过去,随后便毫不留情地挂断了电话。
那一刻,我满心的热忱被浇了个透心凉。原来善良之路,竟如此艰难,远超我的想象。同样是生命的呼救,人类拨打120,救护车会风驰电掣般赶来,可受伤的野生动物,却只能在无助中等待,甚至自生自灭。
因有事在身,我最终无奈地离开了现场。一路上,那只紫啸鸫的模样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野生动物救助站本应是这些生灵的庇护所,可当它们真正需要帮助时,职责却成了一纸空文。若不能履行救助的使命,那这些站点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若时光能倒流,我定会抛开一切顾虑,亲自将那只受伤的紫啸鸫送往救助站。我不怕可能出现的麻烦,也不惧无端的误解,只求无愧于心,不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冷漠与推诿中消逝。(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