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行程本是连接工作需求与为民服务的桥梁,是公职人员践行职责使命的路径。然而,在个别角落,这份庄重的使命却被扭曲变形。有人将其异化为个人享乐的“通行证”,精心编织虚假的出差、调研计划,用伪造的审批手续粉饰太平,让违规行为在看似完备的流程中穿上“合法”外衣。当严肃的公务活动沦为满足私利的“变形计”,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肆意挥霍,更是对纪律与责任的公然漠视。
要戳破这些“障眼法”,需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监督的力量。一方面,要完善公务行程的审批、报销制度,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让公务行程回归本质,让每一次出行都真正服务于工作,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幌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