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莫让“高温津贴”成为纸上画的“大饼”

2025年05月12日15:35

来源:大河网

经历了前几天的雨雨雨后,今天全国大部都迎来晴朗天气,气温直接来了个“旱地拔葱”式的起飞,西南、东北部分地区气温直接回升10℃以上。根据预测,16日起,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将出现大面积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到40℃。大城市中,17日的西安最高气温41℃、郑州39℃,恍如盛夏!

眼下刚刚进入立夏,气温就节节攀升,让人有一种步入盛夏之感,“高温津贴”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根据医学常识,气温超过37℃时,人长时间在户外劳动或处于酷热之中,极有可能中暑,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因此,早在2012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给坚持在高温天气中坚守岗位、坚持劳作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不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高温时段也有长有短,因而“高温津贴”的发放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梳理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7个省份明确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这无疑体现了政府对高温条件下作业劳动者的关爱,对提高劳动者的创新、增强自身的自豪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用人单位对“高温津贴”并未落实到位,甚至借口“不能乱发津补贴”而以2斤白糖、1包茶叶、几瓶矿泉水、几个西瓜等代替“高温补贴”,结果导致大多数高温天气的户外劳动者根本没有享用这种公共福利,让“高温津贴”变成了纸上画的“大饼”。

“高温津贴”为何成为纸上画的“大饼”?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在高温天气下务工人员诸如建筑、环卫、快递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其工作来之不易,面临着随时可能被辞退的困境,即使单位不发,也只好抱着“为了每天几元钱丢了饭碗不值得”的心理,不敢理直气壮地找老板去争、去要;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部门监督,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无视劳动者的权益,将“高温津贴”视为一种“可发可不发”福利,完全没有在守规奉法的意义上看待它,因而抱着侥幸心理,能省则省地省去了这部分合法合理的开支。

因此,要想让“高温津贴”不再是纸上画的“大饼”,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一是要聚焦露天作业人员相对集中的单位与行业,采取多种形式把“高温津贴”的政策宣传到用工一线,让务工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敢于依法大胆地去争、去要;二是要畅通相关的投诉平台、公布举报电话,让劳动者有申诉的地方和举报的渠道;三是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将“高温补贴”的发放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对那些不按时发放、不按标准发放甚至根本不发放“高温津贴”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像查处“克扣农民工工资”那样给予严肃查处,顶格究责,确保“高温津贴”真正发到每个劳动者手里。只有这样,“高温津贴”这个“大饼”才能从纸上走向现实。(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文良)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