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振初到二渡村时,面对的是村干部老龄化、村里没有年轻人等难题。他用3个月遍访全村,决心引进人才,重点是本地出生、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经过努力,罗振共引进了12个年轻创业团队,共43人,带动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当一些地方,不惜一掷千金从他乡乃至异国引进高端人才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罗振,却把引才的重点放在“本地出生、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原因何在?
“80后”薛丽娜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投身广阔田野。她说:“别看我是个女孩子,但从小生在地里、长在地里,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基因’。”薛丽娜的父亲在基层农技站干了一辈子,从小耳濡目染,她早早对种粮的辛劳和重要有了认识。
“86后”王军扬放弃公务员职位,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他说:“我是兵团军垦人的后代,从小受到父辈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精神的感染。我要回到家乡,回到团场,像我的父辈们一样,建设团场。”
“90后”舒星宇从四川成都一家前景和待遇都很好的公司辞职,回到了崇州老家,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带到了家乡的土地上。“我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舒星宇说,“既要继承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把粮食更有效率地种好。”
“95后”陈坤从海外留学回来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返乡创业,他说:“在乡村,我找到了青春的价值。”
“00后”大学毕业生阿卜杜萨拉木·萨伍尔,返乡成为一名“新农人”。他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的辛苦。当我了解到无人机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这么多的改变时,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为家乡的农业现代化出一份力。”
“00后”杜梦园2023年大学毕业后,决定返乡创业。起初,她的家人并不支持,他们希望梦园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而不是回到农村。但杜梦园却说:“我热爱这片土地,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回馈家乡。”成为农机手后,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推家乡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收麦和直播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更加坚定了我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乡音不改、乡愁永记、乡情难舍,这就是原因!
扎根乡村沃土、改变落后面貌、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答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