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褪去“智驾”光环,安全责任需“加码”

2025年05月13日13:26

来源:大河网

近日,小米、华为、比亚迪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集体将原本宣传的“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如小米SU7将“智驾Pro”更名为“辅助驾驶Pro”,比亚迪“天使之眼”将“高阶智驾”更名为“驾驶辅助”。更改宣传话术固然简单,但若妄图一“更”了之,若是以“智驾”更名来规避风险、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取的。

“智驾”这一概念,自诞生起便吸引了无数目光,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憧憬。车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智驾”,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车辆近乎自动驾驶、高度智能的印象。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智驾”,大多处于L2或L3级别,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无需人类干预的自动驾驶。此前,因消费者对“智驾”功能误解,将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引发多起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些惨痛教训,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驾”更名是对监管要求的积极响应。工信部明确规定,车企需停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这一政策旨在规范行业宣传,杜绝夸大其词,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车辆的真实功能。在政策高压下,车企主动更名,是对规则的尊重,更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站在技术角度,“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是对技术现状的精准定位。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复杂路况识别、应急情况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辅助驾驶”的表述,更准确地传达了技术的本质——它是为驾驶员提供协助,而非取代驾驶员。例如,即使车辆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在面对极端天气、道路施工等特殊情况时,仍需要驾驶员及时介入、掌控局面。

从市场影响来说,“智驾”更名有助于重塑消费者信任。以往,部分车企对“智驾”的过度宣传,让消费者产生了过高期望,一旦实际体验与宣传不符,便会对品牌乃至整个行业失去信心。如今,车企通过更名,回归技术本真,降低消费者预期落差,以更坦诚的态度面对市场,长远来看,有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更改宣传话术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车企要在技术研发、安全保障、用户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攻克智能驾驶的关键难题,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安全保障上,完善车辆安全设计,制定详尽的风险应对预案;在用户教育上,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与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误解导致安全事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忠芳)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