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督察利剑磨得更加锋利

2025年05月13日13:27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总结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制机制,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问题得到解决,到宁夏贺兰山无序野蛮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从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到四川成都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实践充分证明,通过生态环保督察,不仅能推动被督察对象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更能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从严从实、善作善成,必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跑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加速度。

提高站位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对环境问题容忍,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不负责任;对污染问题手软,就是给生态文明建设拖后腿。要切实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把树牢新发展理念的过程,成为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成为转变作风、提升科学发展能力的过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真正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

直面问题是关键。生态问题往往不会自生自灭,躲不开也绕不过。发现问题,早改早主动。如果看到问题不立说立改、整改彻底,而是遮遮掩掩,消极应付,敷衍塞责,势必将小问题一路拖大;如果遇到问题绕道走,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将困难“击鼓传花”,只能把小病拖成重疾,最终失信于民,失职于责。要坚持举一反三,组织排查整改“回头看”,紧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国家警示片指出问题、各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开展一次“大起底”,看看整改质量和成效能不能经得住检验。只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气度,不遮掩、不护短、不侥幸,就一定能够打赢攻克环保突出问题的硬仗。

压实责任是保障。压实责任、强化担当,是抓问题整改的“牛鼻子”。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精准发力、落到实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历次曝光的典型案例显示,个别地方在生态保护上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未绝迹;少数地方和企业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甚至“假装整改”。继续发挥环保督察威力,更好推动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严的基调,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敢于顶住压力,敢于动真碰硬,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和“为子孙后代长远发展负责”的精神,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真正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常江)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