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守护教育公平需要对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较真

2025年05月13日15:08

来源:大河网

近日,重庆大学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的争议引人关注。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通报称,二人父女关系属实,也的确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尽管校方对涉事父女的惩处已经落实,但我们还是不免感到荒谬,平常本科生一篇都难以发出的顶刊论文,却能在学术近亲的助力下批量产出;并且这些成果能够一路加持履历,为当事学生评奖评优、申请学校起到关键作用。

面对这类学术不端的情况,认真调查、严肃处理不仅仅是在维护学术的纯洁性,本质上也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一种守护。

坦白来说,亲属间的学术合作并非不可容忍,历史上亲子合作取得巨大科研成就被世人歌颂的案例不在少数。家庭成员可以因为共同的学术追求产生合作机会,但必要的边界必须划清。亲子合作如果变成纯粹“拼爹”,那就是将论文署名当作了“家族特权”,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学术的伦理和道德。而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关乎个人,有时甚至是在用多个人的成果为少数人铺路。很多科研成果的产出往往不是一人之功,更何况投递SCI这类高水平期刊,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可当“学二代”轻松收割成果,对应的往往就是普通学生让出成果、接受“潜规则”。不管是本次事件,还是过去一些骇人听闻的“学术妲己”“学术嫪毐”乱象,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学术论文的署名存在一个难以依靠主观判断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的产生和学术资源的垄断脱不了干系。

学术圈的资源垄断对于教育生态的腐蚀是深层次的,它不仅摧毁教育公平,更是对于“勤奋向上”精神的打击和污染。当科研道路能够通过权力与关系“一键速通”,那些一路走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学生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弥补与同龄人的差距。长此以往,一种“唯成果导向”“为了科研可以不择手段”的扭曲价值观就容易产生。这样的价值导向不仅不利于高校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也背离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遍信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创新人才,反而容易滋生察言观色、斤斤计较、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

令人讽刺的是,这次重庆大学本科生事件的披露纯属巧合,如果不是公示的论文数量太过显眼引发网友追问,当事人也许现在还能相安无事升学获奖。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往往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如果不是极端案例,常规审查机制很难捕捉。

守护教育公平,不能总靠舆论“抽奖式”曝光,根本之策还是要构建刚性的制度。一方面需完善学术署名规范,例如强制要求期刊投稿时声明利益关联、建立亲属合作审查机制;另一方面应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弱化“唯论文数量”倾向,通过答辩、实验等方式检验真实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资源垄断的温床——高校需严格限制本校毕业生留任比例,推动人才流动。

学术圈不能成为世袭领地,科研论文也不该沦为镀金的工具。唯有让阳光照进学术权力的每个角落,才能让学术科研摆脱“近亲繁殖”的恶习,重塑教育公平的尊严。(黑龙江大学/肖瑶   指导老师/张世光)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