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警方一则通报令舆论哗然: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是小念噢”自导自演“遭勒索后自杀”的闹剧。从发布“2025年5月10日23时自杀去世”,到评论区编造“被勒索130万”“人已被逼死”等情节,再到警方证实其故意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这起事件不仅是对公众信任的公然践踏,更暴露出网络生态中日益严峻的虚假信息乱象。
在流量为王的当下,部分网红为了快速吸睛、获取商业利益,不惜以极端方式制造噱头。此次事件中,18岁的博主孙某精心设计“自杀”剧本,利用大众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心理,试图通过悲情故事引发舆论共情。此前也有“胖猫”事件,当事人以跳江轻生的剧本制造情感纠纷,短短半月内家人账号涨粉近300万。这些行为看似“玩梗”,实则是对公众善良的恶意透支。
当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淹没在海量虚假求助中,公众对网络求助的信任逐渐崩塌,最终导致那些真正遭受困境的人求助无门,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玩命”式的网络行为,不仅损害公众情感,更触碰法律红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者,将面临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时,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然而,当前对这类行为的惩处力度仍显不足,部分网红即便被曝光,也仅受到平台封禁账号、限制流量收益等轻量级处罚,违法成本与潜在收益严重失衡,无法形成有效震慑。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虚假信息往往裹挟着复杂的情绪和煽动性言论,极易引发群体性焦虑和网络暴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要遏制网络“玩命”现象,需多方协同发力。首先,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仅满足于事后封禁、限流,而应在内容审核环节下足功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异常信息进行精准识别与预警,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虚假内容及时干预。其次,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红恶意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制定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处罚标准,形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高压态势。此外,公众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保持理性与冷静,不盲目跟风、不轻易共情,养成多方求证、谨慎传播的习惯。
网络“玩命”,玩到最后终将玩火自焚。当虚假成为获取流量的捷径,真实与善意便失去了立足之地。唯有让法律的利剑高悬,让平台的监管到位,让公众的理性觉醒,才能真正斩断网络虚假信息滋生的链条,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互联网回归传播真实、传递温暖的本质。(广西大学 刘映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