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江苏扬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刷脸验证,无奈之下,只能以亲属的名义开通手机卡。管先生说,他的眼部残疾状况肉眼可辨,但营业厅以“相关规定”为由要求其刷脸验证。
事实上,这并不是孤例。央广网曾刊发《深度观察|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特殊人群》文章,其中提到,除盲人外,人脸烧伤患者、脑瘫、面瘫、阿尔茨海默病、唐氏综合征患者等,都是在“刷脸”过程中面临困难的群体。想象这一场景令人五味杂陈,当算法成为新时代的“门神”,那些布满皱纹的脸、留有伤痕的脸、天生异样的脸,咋就成了数字世界的“通行障碍”?
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不必赘言。但总有些企业把“技术至上”当作推诿的挡箭牌,总有员工拿着系统设定来搪塞顾客。这种傲慢暴露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漠视。记者调查发现,另一家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办理手机卡需要当事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如是残疾人可持本人残疾证,只需拍照片留档,无需人脸识别。您看,这个就诠释了何为“科技向善”。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要求为特殊群体提供替代方案。这剂良方要真正见效,或许还需配套些“药引子”。
比如,政务大厅可开设“无刷脸通道”,工作人员手持的PAD能自动调取残联数据库和老年人数据库。再比如,医院可启用声纹挂号系统,让帕金森患者颤抖的双手不再成为就医壁垒。具体到银行、移动等各种业务营业厅,都应当建立“技术+人工”的双轨验证体系,以“适老化服务”理念,在营业厅设置特殊服务窗口。当然,或许更重要的还是培养服务人员的人本意识,当面对特殊群体时,能够灵活运用“人文教化”而非僵化执行“技术教条”。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比22.0%,而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91万人,其中盲人数量超过1700万。创新性保障以及制度性保障绝非锦上添花,而是文明社会的必答题。
七十年前,第一代盲人电话接线员用指尖叩开了职业平等的大门。今天,我们不该让任何一张脸庞被算法拒之门外。期待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能尽快做些更人性化的调整,以此重写科技文明的注脚:顶尖的技术不该是横在人间的一把尺,而应是渡人的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