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公平有序竞争。
“外卖大战”已经历了很多轮,如果说之前一直在拼流量、拼算法、拼技术,打价格战,那么,直到今年4月,京东高调宣战美团“二选一”垄断,承诺骑手相关权益,并直指美团算法霸权。虽说究竟有没有“二选一”暂时成了罗生门,但骑手权益保障方面则开了个好头,遗憾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很快,三方又回到了价格战上。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4月以来,京东与美团打响外卖补贴战。4月30日,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高调入场,推出百亿补贴,将“战局”推向高潮。以饮品为例,曾经9.9元一杯咖啡已是“地板价”,如今只需花3.9元,就能包配送费拿下一杯生椰拿铁。你还可以花0.9元购买蜜雪冰城价值7元的果茶,或1分钱购买4元的冰鲜柠檬水。而一杯售价20元的奶茶,只需花2元即可免邮到家。这场由京东入局引发的“三国杀”,不仅是商业资本的贴身肉搏,更是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经济转型的生动样本。
平台价格战下,消费者和商家在当下固然都是获益方,但这种表面繁荣暗藏隐忧。一方面,它在无形中重塑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认知,对品牌并不都是好事。另一方面,消费者如果因为便宜而过度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同时,价格战带来的部分平台出现定位偏差、爆单退单等技术短板,也暴露了单纯补贴模式的脆弱性,骑手体验并不好。这暴露出数字经济野蛮生长期的集体焦虑:当平台过度追逐商品交易总额神话,必然导致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的失衡。
即时零售的终局竞争,必定是生态系统的全方位较量。平台竞争应从粗暴的流量掠夺转向生态赋能,骑手权益应从算法附庸升维为人本关怀,监管逻辑应从末端治理进阶至源头设计。正如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所言,茶饮咖啡只是流量入口,真正的战场在48.8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
此次五部门联合约谈平台企业,既是对“二选一”等垄断行为的警示,更是对行业价值转向的引导,是在为行业提供价值转向的导航仪,让其始终在健康发展的跑道上行稳致远。比如,要求平台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深层意蕴,在于重构“算法与人本”“效率与公平”“流量与价值”的平衡术。这恰与人民日报“摒弃恶性竞争,摆脱无谓‘内卷’”的呼吁形成政策共振——监管层不再满足于对经营行为的约束,而是试图构建起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共生的新范式。
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在于短期流量收割,而在于能否构建起涵盖商户赋能、骑手保障、消费体验的“数字共同体”。正如某连锁餐饮负责人所言,行业需要的是共同做大蛋糕的“鲶鱼”,而非互啄相残的“斗鱼”。技术进步必须回归人本温度,规模扩张不能逾越社会承载,商业创新需要包容普惠基因。毕竟,真正的市场文明,不该筑基于骑手的风险透支与消费者的健康代价。
这场外卖大战的硝烟终将散去,当平台企业开始将骑手社保、商户赋能、食安保障纳入核心战略,监管层划定的健康跑道,正等待着兼具创新锐度与人文温度的奔跑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