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抢救民间家书需要社会合力

2025年05月14日16:22

来源:大河网

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翻开泛黄的信笺,便走进历史的长河。5月13日,13位爱心人士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2700余封家书,以及多件老照片原件、多封名人明信片复制件等。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截至目前,博物馆收藏了8万多封家书,其中九成为普通人家书。

8万多封家书,其中九成为普通人家书,这组数字不仅展现出抢救民间家书取得的成果,也释放出一个信息,普通人的家书也可以进入博物馆的殿堂,成为历史的见证。

不管是名人家书还是民间家书,都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珍贵印迹,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情感。只不过,名人家书更具有更高的关注度,而民间家书则更贴近百姓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家书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名人家书,与名人家书相比,民间家书更能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民间家书能更加清晰地窥探社会发展的脉络。

家书是传递情感、互通信息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网络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家书是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家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抢救民间家书,就是在打捞历史,传承文化,延续精神血脉。

家书不仅是亲情的纽带,更是历史的见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却愈发珍贵。每一封家书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凝聚着时代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些家书,可以触摸到被岁月尘封的温情与智慧,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不管是记录个人成长,还是家庭变化,还是亲情见证,每封家书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痕迹和时代烙印。抢救这些家书,可以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更能深刻理解社会变迁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抢救民间家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这些家书,能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启迪未来。通过家书,我们能够感受到先辈的勤奋努力,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继而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继续砥砺前行。可以说,家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追求有着积极和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抢救民间家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只不过,抢救民间家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抢救家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家书文化价值的认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捐赠家书,丰富馆藏,展现个人、家庭和社会成长变化;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征集、保存机制,确保家书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人参与,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