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成都环城生态区,麦田里一片金黄,正值小麦收割季。与此同时,金色的麦田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打卡。“我在麦田看到不少垃圾。”一名网友告诉记者,因一棵树,成都环城生态区隅上田园附近的麦田景观拍照很出片,在社交媒体上被誉为“麦田里最孤独的树”“成都版小喜洲”,不少人带着气球去麦田里打卡。但有人在麦田踩踏出小道,且留下不少垃圾。
网红麦田的“悲剧”并非孤例。从重庆巴南区的“粉黛草海”被踩成“斑秃”,到杭州八卦田遗址公园因游客踩踏作物屡发争议,每一处网红农田的走红,似乎都难逃被过度消费的厄运。在流量的诱惑下,部分游客将农田视为免费的摄影棚,为追求“氛围感”照片,肆意践踏麦苗、攀折秸秆,全然不顾“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智慧;更有甚者,将零食包装、饮料瓶等垃圾随手丢弃,让金黄的麦田蒙上一层刺眼的“灰色”。
这种乱象的背后,暴露出部分游客文明意识的缺失与公共责任的淡薄。在“打卡即正义”的畸形认知下,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被忽视,农耕文明所承载的勤劳、敬畏自然等传统美德,在流量狂欢中逐渐消解。而对于网红博主而言,为吸引粉丝、获取流量,刻意渲染“小众打卡地”的神秘感,却鲜少传递文明游览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文明行为的蔓延。
网红麦田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网红经济与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价值冲突。一方面,网红打卡带来的流量能为乡村带来人气与经济效益,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过度涌入的游客对农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农民收入,甚至威胁粮食安全。如何在保护农业生产、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红流量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破解网红打卡与农耕保护的矛盾,需要政府、村民、游客与平台多方协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径:政府部门应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农田的种植周期与承载能力,划定专门的游览区域,设置观景台、步道等基础设施;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应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民宿餐饮等方式,将流量转化为实际收益;麦田打卡满地狼藉,提醒游客再尽兴也别忘了“粒粒皆辛苦”,游客的文明素养不能上演“败走麦城”。
从金黄的麦田到摇曳的粉黛草,网红打卡点不应成为文明的“沦陷区”。唯有以法治为底线、以文化为纽带、以共治为路径,才能让乡村旅游既留住“诗和远方”的浪漫,又守住“粒粒皆辛苦”的质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