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拍摄于西藏墨脱景区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救护车鸣笛呼啸,社会车辆纷纷避让,然而救护车却停在观景台,车上人员下车悠闲拍照,之后又拉响警报离去。经查,该车隶属于海南某航空医疗急救公司,目前已被警方处罚。尽管涉事车辆已被依法处理,但事件折射出的特权滥用问题却不容忽视。救护车本是“生命通道”,却被当成了“特权便车”,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的信任和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在法治社会,任何对公共资源的亵渎都必须付出代价,任何对公众信任的透支都应受到严惩。
特权滥用的背后,往往是监管的缺位与责任的松懈。涉事救护车所属的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本应严格管理车辆使用,确保其专车专用。然而,现实却是救护车成了某些人的“旅游专车”,警报器成了畅通无阻的“特权通行证”。这种行为的恶劣之处不仅在于对公共资源的侵占,更在于对社会规则的公然践踏。救护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使用必须受到严格约束,任何偏离急救目的的行为都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侵害。涉事人员能够堂而皇之地在景点停车拍照,甚至在被质疑后仍理直气壮,反映出其对规则的无视以及对公众信任的漠然。
特权滥用的危害远不止于一时一事的负面影响,它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是深层次的。公众之所以愿意为救护车让行,是因为相信其承载的是挽救生命的重任。当救护车的警报声不再被视为生命的呼唤,而是被怀疑为特权的炫耀,社会互助的基石便会动摇。更严重的是,此类事件若得不到严肃处理,将会形成破窗效应,鼓励更多人铤而走险,将公共资源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长此以往,社会运行的公平性与正义性将受到严峻挑战。
遏制特权滥用必须依靠制度的刚性约束与监管的全面覆盖。墨脱县公安局及时介入,拆除违法警报器并对涉事方进行处罚,展现了法律的威慑力。然而,单靠事后惩处远远不够,治理的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的预防机制。救护车的使用必须实现全程可追溯,从出车事由到行驶路线,都应纳入动态监管体系。同时,对于违规使用救护车的行为,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要倒查管理主体的失职之处。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公众监督是遏制特权滥用的重要力量。在此次事件中,正是由于现场车主的质疑与博主的曝光,才使得这一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监督者,每双眼睛都可能成为监控探头,这种无处不在的监督力量是对特权行为最有效的制约。相关部门应当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监督,让特权行为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救护车上的红十字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份庄严承诺。任何将其商业化、娱乐化的行为,都是对社会良知的公然挑衅。治理此类乱象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既要强化监管问责,又要完善制度设计,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只有坚决捍卫公共资源的专用属性,才能确保救护车的每一次鸣笛都是生命的召唤,每一次通行都能得到公众的自觉礼让。(广西大学 赵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