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考倒计时的钟声与救护车的鸣笛同时响起,当命运将“人生大考”与“生死救援”摆在面前,山东少年姜昭鹏没有丝毫犹豫,用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交出了一份超越试卷的人生答卷。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宣布为其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补考的消息,不仅是对个体善举的回应,更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生命的重量。
在心搏骤停近30分钟的生死边缘,姜昭鹏与网约车司机王涛争分夺秒地救援,堪称现实版的“生命奇迹”。他熟练实施心肺复苏、人工呼吸,与司机配合将同学火速送医,每个动作都刻满了对生命的敬畏。有人或许会问:高考只有一次,错过意味着什么?但姜昭鹏的回答掷地有声:“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生命哲学,在生命的天平上,任何考试的分数都无法与鲜活的生命相提并论。
这场救援的意义,远不止于挽救一条生命。它撕开了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裂缝,让我们看到教育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只会答题的“考试机器”,而是塑造有温度、有担当、懂得生命价值的人。姜昭鹏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的专业急救技能、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以及超越年龄的责任感,正是教育应有的成果。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分数至上”的观念裹挟,他的选择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教育的本质:知识可以重来,而生命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才是最珍贵的“录取通知书”。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启用副题补考的决定,同样值得点赞。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规则的灵活调整,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庄严礼赞。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教育制度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机体。当规则与人性发生碰撞,唯有以生命为本,才能让教育真正温暖人心。这份补考通知,既是对姜昭鹏善举的认可,也是对社会价值导向的一次有力引导。在我们的社会中,善意不会被辜负,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然而,感动之余,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这样的生命教育融入日常?从语文课本里的黄文秀事迹,到现实中姜昭鹏的生死救援,都在提醒我们:教育不仅需要课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真实的生命故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心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更多类似的事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会尊重生命、承担责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