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被镜头绑架的童年,谁在消费我们的孩子?

2025年05月15日21:23

来源:大河网

短视频浪潮下,不同主体纷纷将镜头对准未成年人:家长以“晒娃”之名打造“小网红”、教师将师生互动包装成吸粉素材、校外机构借“形体训练”“艺术课堂”等拍摄未成年人才艺……这不是童年的自然呈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字童工”剥削。调查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在所谓的“母婴育儿类”账号中,儿童出镜时间占比都在70%以上,绝大多数账号儿童出镜时间占比达95%以上。这些孩子实质上已成为成年人流量博弈中的“工具人”。童年,这个本应充满探索与幻想的生命阶段,正在被异化为数据面板上的点赞数和转发量。

商业化童年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是全方位且深远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早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他们将他人点赞等同于自我价值,将网络关注异化为情感需求。更可怕的是,数字足迹的永久性使得这些被消费的童年影像将成为伴随终身的“数字胎记”,当孩子长大后面临升学、就业时,这些未经他们同意的网络曝光可能成为难以摆脱的阴影。

别让孩子在短视频中“迷失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国家网信办专项治理行动也明确要求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但法律的刚性约束在实践中遭遇了软性抵抗:家长以“记录成长”之名行商业变现之实,平台以“用户上传”为由推诿监管责任。这种共谋式的放纵,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制度性短板。

被镜头绑架的童年,谁在消费我们的孩子?童年不该是“流量密码”!破解这一困局,还需构建多方联动防护体系。平台应当升级AI识别技术,对未成年人出镜时长超过50%的账号自动触发审核机制,建立“儿童数字权益保护指数”,将过度商业化运作的账号纳入信用黑名单。教育部门可联合妇联推出“家庭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社区工作坊让家长认识到:晒娃的边界在哪里?怎样的分享才算适度?更重要的是重构价值评判体系,当某“网红儿童”账号因过度曝光被关闭时,我们不该叹息“星途中断”,而应庆幸一个孩子重获了正常成长的权利。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当我们刷到下一个萌娃视频时,或许应该停下点赞的手指思考:这是孩子天性的自然流露,还是成年人欲望的精致包装?保护童年不被流量异化,不仅关乎个别儿童的权益,更决定着我们将培养出怎样的一代公民。让镜头后的成年人记住:儿童不是流量时代的玩偶,他们的笑容不该被明码标价,他们的成长不应成为商业剧本的注脚。唯有归还儿童不被围观的权利,我们才能守护住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童真底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