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江西抚州一对夫妻在家中设立小型“假币作坊”,采用“蚂蚁搬家”式的犯罪手法,专门印制1元至50元面额的假币,以“印多少花多少”的方式在周边农村集市流通,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这种“细水长流”的犯罪模式,不仅暴露出当前假币犯罪的新动向,更折射出基层金融监管存在的明显漏洞。
这起案件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小而散”的作案手法。与传统假币犯罪不同,犯罪嫌疑人刻意控制单次使用金额,每次仅花费300-3000元不等,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监管视线。他们深谙农村集市的交易特点:监控设备稀少、商户防范意识薄弱、现金流通量大,选择以“买菜找零”这种看似平常的方式渗透假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犯罪策略,使得违法行为能够持续两年之久才被发现,充分暴露出当前基层金融监管在“毛细血管”层面的失灵。
从监管技术层面看,农村地区的金融安全防护存在明显的“代际落差”。在城市地区,智能验钞设备、电子支付已基本普及,而农村集市仍主要依赖人工验钞。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对小面额纸币的防伪标准明显滞后。在此案中,犯罪嫌疑人仅使用普通打印机和油墨就能伪造出足以蒙混过关的假币,说明现有防伪技术已难以应对“低技术”造假。建议央行尽快提升小面额纸币的防伪等级,同时研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小型化、低成本验钞设备,填补技术防护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案中,犯罪嫌疑人流窜周边7个县区作案,而基层经侦部门往往受限于人力物力,难以及时发现这种跨区域的“游击式”犯罪。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警银农”三方联动机制:公安机关应加强对农村集市等重点场所的巡查力度;金融机构要完善农村网点的假币监测功能;市场监管部门则需将反假币宣传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建立假币线索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农村地区的每一起假币报案都能得到及时处置。
受害群体的特殊性也值得关注。在此案中,上千名受害商户多为中老年摊贩,他们普遍缺乏假币识别能力,且因损失金额较小而维权意愿不高。这种“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生存空间。建议将金融安全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工作,通过“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防范意识。同时可借鉴“一村一警”模式,在每个行政村培养“金融安全明白人”,构建基层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此案的侦破不应是终点,而应是完善基层金融监管的新起点。面对假币犯罪“农村化”“碎片化”的新趋势,我们需要构建更灵敏的监测网络、更智能的防伪体系、更高效的响应机制。只有当监管触角真正延伸到每个乡村集市,当每张小面额假币都能被及时发现,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类“蚂蚁搬家”式犯罪的生存土壤。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保障农村地区的金融安全,不仅关乎公平正义,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