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人力资源部门要求统一办理“一卡通”银行卡,声称未来退休后用于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医疗保险。然而,到了退休办理时,社保却告知此卡不能用,需办理某行银行卡,如果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启用。当时,笔者手中正好有该行银行卡用于开资,并且还挺贴心,工资发放金额、时间,报刊打来的稿费数额及来源信息都清清楚楚。
但好景不长,2024年银行突然通知必须升级银行卡,原卡虽仍可用,但无法发放养老保险金,需重新办卡,而且要交钱才能接收信息,否则养老保险金发放和报刊汇款信息一概收不到。我提出两张卡合二为一的想法,却被银行工作人员断然拒绝。作为普通民众的我还能怎样?只好屈从。
没想到,接下来的信息骚扰让人苦不堪言。
按道理说,数字化时代,手机网银确实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尤其为老年人解决了不少生活实际问题。然而,与之相伴的信息骚扰,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整治。
老年人办理手机网银,本是为接收养老金发放、亲人汇款、购物支付等重要财务信息。可如今,银行却将手机网银信息渠道变成了“全民经商”的“广告大卖场”。各种推销广告铺天盖地袭来,让人应接不暇。每逢传统节日或节假日,这种信息“轰炸”更是变本加厉,满屏都是产品推销、卖货和理财广告,全然不顾客户是否真有需求。
这些过度的推销信息,给老年人带来了极大困扰。每天好几次听到提示音,不看怕错过重要信息;点开却全是毫无价值的广告,浪费大量时间精力。为避免骚扰,不少老人选择关闭信息推送,可这样一来,养老保险金发放等所有重要通知也被屏蔽。无奈之下,只能重新开启,继续忍受骚扰折磨。这种在“接受骚扰”与“错过重要信息”间的艰难抉择,充分暴露了银行在信息管理上的严重失职。
银行的本职究竟是什么?是聚焦核心业务,做好存储服务,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与便捷使用,这是银行立足的根本,是最基本的职责。但现实却是,银行在卖东西上大张旗鼓,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产品推销,甚至不惜扰民。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仅过分,简直是不务正业。银行忽视客户核心需求,不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存储体验上用心,却用海量广告干扰客户,无疑是短视之举。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信息骚扰现象反映出金融行业的问题。一方面,行业竞争激烈,银行急于拓展业务、增加收益。但竞争应建立在合法、合规、尊重客户的基础上,而非牺牲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监管缺失是问题滋生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对银行信息推送缺乏有效规范约束,导致银行在信息发送上肆意妄为、毫无节制。
信息骚扰并非银行领域独有,在整个社会,类似问题屡见不鲜。电商平台的促销短信、房地产公司的推销电话、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邮件……这些垃圾信息充斥生活,严重侵犯人们的隐私和生活安宁。无用信息推送,已经成为“官方”及“公家”的“合情合理”重灾区,甚至给人以“传销”和“保险推销”的感觉,实在令人厌恶。
要解决信息骚扰问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回归服务本质,把客户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业务推广要尊重客户意愿,采用合理适度的方式,精准推送有价值的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信息推送规范,严厉处罚违规发送骚扰信息的行为,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让客户有渠道维权。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对抗信息骚扰。
在信息时代,我们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利,但绝不能让信息成为生活的负担。银行及其他行业都应深刻反思,摒弃这种短视的信息骚扰式营销,共同营造清净、有序的信息环境。否则,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失去的将是客户信任与市场根基,那才是真正无法挽回的损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