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政务新媒体既是政府部门的“传声筒”,更是感知民意的“传感器”。然而,部分政务新媒体对留言功能“敬而远之”,或设置重重门槛,或直接关闭评论,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既暴露了治理能力的短板,更背离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
“指尖上的民意”不容回避。政务新媒体留言区是群众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重要窗口。群众通过留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既是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也是对公共事务的关切。现实中,不少民生难题的破解、政策措施的优化,正是源于群众留言的启发。若因怕“麻烦”而关闭通道,不仅切断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更可能让政府部门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留言区中的“急难愁盼”,恰是改进工作的“指南针”;群众的“吐槽声”,实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口”。
“关门主义”折射作风之弊。关闭留言功能的背后,暴露出个别干部的“三不心态”:面对尖锐问题“不敢接”,面对复杂诉求“不愿管”,面对潜在风险“不会化”。这种心态,本质是服务意识淡薄、担当精神不足的表现。有的地方将群众留言视为“负面清单”,把“零差评”当作考核指标;有的部门对留言“挑肥拣瘦”,只回应“简单题”,回避“复杂卷”。这种“鸵鸟式”应对,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让矛盾在沉默中积累。须知,群众的呼声中往往饱含治理智慧,留言区的“牢骚”里可能蕴藏改革良方。
以“留言板”架起政民连心桥。新时代的“网上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有“面对面”的真诚,更需练就“键对键”的本领。一方面,要健全留言办理机制,推动“被动应答”转向“主动治理”。通过梳理高频问题、共性诉求,从“接诉即办”升级为“未诉先办”,将问题解决在群众开口之前。另一方面,需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留言办理实效纳入作风建设考核,杜绝“模板式回复”“踢皮球式转办”等形式主义倾向。
当群众在留言区“说了不白说”,政府部门“办了就要办好”,政务新媒体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创新治理的平台。打开留言区,打开的不仅是沟通渠道,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与治理格局。唯有以“指尖互动”激活共治力量,方能绘就社会治理的最大同心圆。(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