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老家的土地上。回到那熟悉的小院,吃饭时,母亲端上来一盘清炒蚕豆米,翠绿晶莹,香气扑鼻,瞬间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
AI图片
小时候,在乡村的岁月里,每当小麦吐穗,就意味着青黄不接的时节来临。那时,家中的存粮所剩无几,而新麦还未成熟。但大自然总是慷慨的,恰好嫩荚蚕豆正当时,那青青的蚕豆便成了接续食物,填补了粮食的短缺,变成许多人家度过那段艰难时光的希望。
蚕豆种在自家的自留地里,一大片一大片,绿意盎然。那些蚕豆植株,一株挨着一株,几乎每棵都结满了饱满的豆荚。母亲挎着竹筐,穿梭在蚕豆地里,精心地挑选着成熟的豆荚,不一会儿,竹筐就被装得满满的。回到家,她麻利地剥去外壳,舍不得去皮,就那样放入灶锅里煮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便是这样简单的饭菜,我和哥哥弟弟也总是吃得肚子溜圆,觉得那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那青青的蚕豆,每一颗都饱含着母亲的爱与关怀。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各自成家,为了生活奔赴外地工作。但住在老家的父母,依旧会在院子里种上一小片蚕豆。每到春夏之交,无论我们弟兄三人谁回家,母亲还是会满心欢喜地做上一份蚕豆的菜。随着时代的变迁,母亲也与时俱进起来,学会了多种做法。清炒蚕豆米,翠绿的豆米在锅中翻炒,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蚕豆米鸡蛋汤,蛋香与豆香相互交融,醇厚又鲜美;海带冬瓜豆瓣汤,清爽可口,营养丰富。这些美味的菜肴,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对于蚕豆,小时候吃是救命,它帮助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长大了吃是情怀,每一口都饱含着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至于现在,更是要吃得雅致,吃出花样。而谈及雅致和花样,古人在吃蚕豆这件事上,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
陆游曾写道:“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在他的笔下,乡村生活充满了闲适与诗意。虽然诗中未直接提及蚕豆,但在那春耕的时节里,蚕豆必然也是其中一抹重要的绿色。可以想象,在诗人漫步于乡间时,或许也曾品尝过那青青的蚕豆,感受着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内心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而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在这充满田园气息的画面里,虽未言蚕豆,却也能让人联想到在那田园风光中,蚕豆与其他作物一同生长,为乡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古人在田园生活中,与蚕豆相伴,将其融入生活的点滴,也将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寄托在诗词之中。
还有一首《蚕豆香》写道:“蚕豆青青麦半黄,田家煮茧子盈筐。村边处处闻缫车,家家门前飘豆香。”这首诗通过描绘蚕豆成熟时的景象和村民们的忙碌生活,表达了蚕豆给乡村带来的丰收喜悦。
如今,每当品尝着母亲做的蚕豆菜肴,我总会想起古人的诗词,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感受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蚕豆青青,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岁月的见证,它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那一盘盘美味的蚕豆菜肴,让我能够停下脚步,回味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家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而那青青的蚕豆,就是连接我与家乡的情感纽带。(侯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