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西方能够认识到中国是非常酷、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学习的。”在第二届武夷论坛上,汉学家罗伯特·恰德以一个“酷”字形容中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酷”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街头文化,最初指向冷峻、反主流的青年态度,后逐渐演变为对独特个性的赞美。多指先锋、前卫、新潮等意思,常用来形容流行音乐、潮流服饰乃至生活方式。一段时间以来,外国友人尤其外国游客用“酷”来说中国,只因“向东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罗伯特·恰德以“酷”定义中国,绝非偶然。主要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笔者以为,“酷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新潮符号”,首先是科技与产业的未来感。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被外国博主形容为“来自未来的保姆车”,其设计创新与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10%,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突破频现,科技实力跃居全球创新指数第11位。这种“硬核酷”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如《黑神话:悟空》,则直接使用“Wukong”(悟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尝试,高扬着文化主体性。
其次是开放市场的“确定性绿洲”。外资将中国视为“浇浇水即开花”的热土。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突破6.2万亿美元,免签政策覆盖38国;今年“五一”假期,出入境人数达108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7%;从海南30天免签到144小时过境便利,政策红利让“中国游”成为全球体验经济的新标杆。
再次是文明积淀的当代焕新。“酷中国”的深层魅力源于五千年文明的现代转化。敦煌数字展用VR重现壁画神韵,故宫文创让文物“活”成网红,而彝族火把节、苗族芦笙舞等非遗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世界……这种“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平衡,正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鲜活表达。
中国如何与世界共情?尽管TikTok(抖音海外版)上“学中文”话题播放量超数十亿次,但《哪吒2》中“风火轮”“金箍棒”等意象仍面临跨文化理解困境。破解这一难题,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叙事创新。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如《流浪地球》以科幻普世价值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符号化堆砌东方元素。二是民间互动。美国博主“甲亢哥”通过直播展现中国街头真实场景,单场观看量破百万;中美家庭因小红书结缘线下相聚,证明“人心交融胜于宏大叙事”。三是服务升级。乌镇景区推出泰语、日语导览,文化和旅游部推动“自由行+主题体验”模式,让外国游客从“看景”转向“入景”。
未来的中国,如何更“酷”?要让“酷”从标签升华为可持续的全球认同,需把握两个方向。一方面,要以自信回应误读。尤其是面对西方偏见,中国无需自我辩解,而应以行动证明。如《黑神话:悟空》用3A级游戏品质打破“中国制造廉价”的刻板印象,华为鸿蒙系统以自主创新赢得国际市场尊重。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培育新机。继续扩大免签“朋友圈”,推动“China Travel”(中国游)与“World Travel”(世界之旅)双向奔赴;鼓励更多像加拿大博士杰米用亲身经历传递真实中国。
总之,“酷”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当汉学家惊叹“中国像一本智慧之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度,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今日之中国,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开放为纸,书写一部让世界“读了还想读”的酷炫篇章。而这部巨著的下一页,注定由每一位推动交流互鉴的普通人共同写就。(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