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某上市公司即将暴雷”的匿名帖子,能在几分钟内引发股价断崖式下跌;一句“政策风向突变”的谣言,足以让万亿市值灰飞烟灭。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编传“小作文”等虚假信息行为纳入刑事追责范畴,看似是给资本市场装上“防火墙”,实则是为市场生态培育“法治根系”。这场针对信息污染的精准打击,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从“野蛮生长”到“制度成熟”的深层进化逻辑。
当“小作文”成为游资操纵的“暗箭”、散户跟风的“迷魂散”,资本市场便陷入了“谣言-恐慌-收割”的恶性循环。某券商研报曾统计,超30%的股价异常波动与突发传闻直接相关,而背后往往藏着利益链条:自媒体为流量炮制恐慌、私募借机洗盘吸筹、配资平台推波助澜。更隐蔽的是,部分机构通过算法推送定向谣言,精准收割“韭菜”。这些戴着“自由言论”面具的违法行为,实质是市场秩序的“腐蚀剂”——它摧毁投资者信任,抬高市场交易成本,甚至让优质企业因“莫须有”谣言错失发展机遇。
此次《指导意见》的突破性在于:首次明确编传虚假信息导致投资者受损可追究刑事责任,更将“恶意代理维权”“有偿删稿”等新型犯罪纳入打击范围。这相当于给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立下“三道铁律”——谁编故事谁担责、谁传谣言谁坐牢、谁借机牟利谁受罚。当50万元顶格罚款已成过去式,刑事追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倒逼自媒体、分析师、机构等主体守住底线。
法律利剑出鞘只是第一步,资本市场“祛毒”更需要长效机制。其一,要建立“谣言溯源”机制,通过区块链存证、AI语义分析等技术,让每条信息的传播路径可追溯。其二,推行“投资者教育实名制”,将防谣反诈纳入国民金融素养工程。其三,打通“行刑民”责任闭环,让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形成震慑铁三角。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本质,是构建“真实创造价值”的良性生态。当法律真正成为“显性的市场规则”,当“用脚投票”的投资者拥有“火眼金睛”,那些靠谣言渔利的“信息寄生虫”终将被市场淘汰。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不仅关乎万亿资金的流向,更在重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唯有法治昌明,才能让资本市场的“活水”真正浇灌出创新沃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