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字画竞拍,今天买明天卖,稳赚1.5%”,听上去高雅又诱人,实则是披着“文化”外衣的新型传销骗局。5月13日,央视曝光了这类骗局背后的惊人真相:平台虚构买卖流程,无需实物交割,通过“拉人头”返佣吸引更多人加入,短短两年发展下线超10万人,交易金额高达44亿元。案件的曝光,再次为公众敲响警钟:传销并未远去,只是换了种更“体面”的方式回来了。
与传统传销不同,这种“字画竞拍”并不限制人身自由,也没有洗脑上课,而是用高回报诱惑和层层返利的机制,让人一步步掉入陷阱。从本质看,这类平台并无真实商品交易支撑,而是通过不断拉新维持资金流动。一旦“接盘”者减少,资金链断裂,骗局就会全面崩盘,参与者人财两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缴纳费用或购买商品取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间接以发展人员数量作为计酬或返利依据。这起所谓“竞拍平台”所采取的“缴费+返佣+拉人头”模式,已与法律定义的传销行为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新型传销往往包装精美,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它们搭建看似正规的线上平台,伪造字画资质、展示高额收益截图,甚至营造“成功人士带单”的假象,使不少参与者信以为真,误以为自己正在参与高端投资。更有甚者,通过发展下线获取高额提成,一步步深陷其中,成为骗局的“帮凶”。
这也解释了为何这类传销案件频频高发。除了这起“字画竞拍”案,近年来类似案例屡见不鲜,从“盲盒认养”“数字藏品”到“认养黑猪”“生态旅游”,传销套路不断换皮,受害人群则越来越广。平台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快速扩张,往往短时间内席卷数亿元资金。
从监管层面看,这类骗局暴露出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管反应滞后。很多平台在初期规模较小时未被识别,等到资金规模做大、受害者激增才被立案,往往已造成巨大损失;二是平台责任缺失。部分电商和社交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异常交易无有效监控,甚至在违法信息传播中推波助澜;三是公众防骗意识不足。面对诱人的“高收益”“低门槛”宣传,不少人仍抱有“先进去赚一把”的侥幸心理,缺乏基本的投资风险判断能力。
防范此类骗局,必须多方协同。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高风险平台的日常巡查和资金监控,完善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传销类网络项目的早识别、早干预。电商和社交平台要履行好平台义务,加强信息审核与用户风险提示。一旦发现可疑项目,应及时下架、封禁账户并协助执法部门调查。
公众自身也应提高金融素养和法律意识,谨记一条基本原则,凡是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尤其是要求缴费入会、发展下线返佣的模式,几乎都涉嫌传销。切勿因一时贪念而落入圈套,更不要拉亲朋好友一起“投资”,造成更大的伤害。
新型传销换了马甲,骗术却并未升级。无论它披上多么高雅或科技的外衣,实质都是击鼓传花式的资金游戏,最终受害的只会是最晚入局的普通人。要根除这类顽疾,监管必须提速,平台必须担责,公众更要擦亮眼睛、保持理性。别让“稳赚不赔”的幻象蒙蔽双眼,也别让轻信成为骗子割韭菜的利器。唯有全社会共同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守住自己的钱袋子,也守住诚信与法治的底线。(郑州大学 刘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