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13日,有媒体报道,德、法几家球队有意签下王钰栋,他会在全运会后考虑留洋。王钰栋作为如今中国足坛最炙手可热的希望之星,本赛季在中超联赛已经打入8粒进球,并列射手榜第一。
王钰栋留洋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立刻引发了中国足球圈热议。各大足球媒体纷纷发布转载所谓留洋绯闻、球迷社区也火急火燎地为王钰栋推荐目标球队,这些举措使得王钰栋留洋好像已然板上钉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足球的确期待年轻力量有所作为,中国球迷也急需一个明日之星寄托希望。但是,这个年轻人必须得是王钰栋吗?或者说,必须让他在年仅18岁时就承担如此重任吗?过于急切的“催促留洋”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拔苗助长”!
近年来,“留洋即进步”的论调在中国足坛盛行,这种观点忽略了留洋的本质——实力是留洋的基础,而并非留洋能创造实力。在为王钰栋留洋造势之前,我们应冷静考虑这种“迫不及待”的氛围是否有利于王钰栋的职业发展,而不能仅凭内心“希望中国足球发展”的执念而忽视留洋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把中国足球的好苗子放在火上烤。
虽然王钰栋本赛季在中超联赛表现亮眼,但毕竟中超联赛与欧洲联赛的强度可谓云泥之别。早年间,在中超大放异彩的张稀哲也曾风光无限,可自登陆德甲以来却只能苦坐替补席。未有进步不说,竞技状态甚至还不及留洋之前,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结局。对王钰栋来讲也是同样道理:能否适应欧洲联赛的比赛节奏、能否获得足够多的上场机会、能否理解球队的技战术设计……这一个个现实问题都将摆在面前。除去竞技方面所面对的困难,在生活方面的困难同样巨大。留洋就意味着需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语言环境、迥异的文化环境。这种远离故乡的孤独感会给球员带来极大的打击,中国国家队前国脚、中场节拍器蒿俊闵就因难以适应欧洲生活而被迫选择回国。如果缺乏系统性的生活方面支持,中国球员的留洋征程甚至可能因为非竞技性因素而宣告失败。
中国足坛刮起的这股“留洋热”看似是对更高联赛的追求,实则却暴露了中国足球更为深层的隐痛——长期青训断档引发的自卑心理。中国足球缺乏“天才”太久,以至于“中国足球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早已深入人心。这就导致新星横空出世之时,我们的焦虑与自卑驱使我们来不及思考,而只能紧紧抓住“留洋”这根救命稻草,求着它能将希望之星培养为超级巨星。在中国足球青训逐渐回暖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否应该更有耐心,摆脱这种“用留洋证明自己”的浮躁心理,而继续专心于青训根基建设,让中国足球实现由“留洋镀金”到“留洋炼金”的质变。
“留洋热”需回归理性,留洋是手段,而非目的。在面对球员留洋问题时,我们的媒体、球迷应该保持冷静,不盲目追求留洋带来的短期效益。球员也要认真思考,真正以实力为根基,以长远为目标,使自己羽翼渐丰,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高飞”蓄力。(黑龙江大学 乔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