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欧班列(郑州)“中吉乌”铁公多式联运首票货物从河南郑州发车,这标志着中欧班列(郑州)国际物流网络再添新通道。
物流新通道,破解中亚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在中吉乌铁路通车前,传统运输模式受限于铁路末梢覆盖不足,而公路运输虽灵活但成本高昂。这条全长约5200公里、耗时12天的线路,以“铁路+公路”联运模式,将新疆喀什作为关键节点,通过公路换装穿越吉尔吉斯斯坦,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以“钢铁驼队”精准填补了中亚地区铁路网络的“空白地带”。新通道的开通,既发挥了铁路长距离、大运量的经济性,又借助公路实现了“门到门”的精准服务,堪称物流网络优化的“教科书级”案例。中原大地开行中吉乌班列,其物流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成为对中亚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
复合型运输,重构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中吉乌”通道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构建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复合型运输体系。传统物流通道往往依赖单一运输方式,而新通道通过“一单制、一箱到底”的多式联运模式,实现了跨境运输的无缝衔接。该模式不仅简化了货物中转流程,更通过标准化集装箱的使用,降低了货损风险与时间成本。例如,货物从郑州出发后,无需在边境重复拆箱、换箱,而是直接通过公路运输直达目的地,“一次托运、一次计费、全程负责”的机制,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从宏观层面看,该通道的开通,将郑州与中亚南向市场紧密连接,形成了覆盖中亚、辐射欧洲的物流网络,为亚欧大陆的贸易往来注入了新动能。
成本与效率,物流降本的“河南方案”。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吉乌”通道的开通,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了“郑州方案”。相较传统公路运输,通过优化运输组合后,运费成本可降低30%左右。中规院大地通过铁路与公路的协同调度,避免了单一运输方式的资源浪费;又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全程可视化追踪,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隐性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吉乌铁路通道的开通,将推动郑州从“物流节点”向“物流枢纽”升级,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布局中亚市场,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循环。
眼下,“中吉乌”通道的开通,不仅是物流网络的拓展,更是郑州在国家战略中的“破局”之举。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郑州长期面临“西进”通道不足的困境。新通道的开通,不仅填补了中亚方向的物流短板,更通过与中欧班列(郑州)现有网络的联动,形成了“东联西进、贯通南北”的物流格局。从长远看,这一通道将助力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未来,随着通道运营的成熟与辐射范围的扩大,郑州有望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新支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