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与守护者,应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我们得以“博”见文明,“物”透未来。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文明的底色始终不变。“博”见文明,博物馆之“博”,无论是“博大”还是“渊博”,其中所呈现的皆是文明之光。于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的秦汉简牍展,能从刀笔留下的痕迹中,展开历史的画卷;安徽马鞍山市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约1100件展陈文物,诉说着凌家滩遗址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南京织锦木机织造的礼服和时装独具特色,风格独特的惠安石雕融入现代雕刻艺术,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体验备受欢迎……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202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2023年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各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展览陈列等方面的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递增,2024年底统计结果有望超过7000家。博物馆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中华文明正蓬勃发展,中华文明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博”见文明,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厚重。
博物馆的未来,以“物”照亮前路,未来必将更加精彩。博物馆以“物”为灵魂,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自然与人工的制品,在此,我们不仅能回顾过去,更能感悟未来。江苏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由孩子们向游客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孩子们在讲述过程中,不仅生发出对往昔的自豪,更增添了对未来的自信;打开“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唐立狮宝花纹锦便映入眼帘,这是西域动物纹样与中国花卉纹样相结合的典型产物。希腊的德尔韦尼克拉特瓶、埃及的象牙面板、英国的彩绘高脚杯……昔日丝绸之路的辉煌,为当下丝绸之路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其更加精彩;故宫博物院近年来陆续上线“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让90余万件馆藏文物与紫禁城建筑仿佛“近在咫尺”,博物馆与时俱进,激励着人们把握当下、努力奋斗;等等。伏睡的唐代少女苏醒、兵马俑诉说内心独白、击鼓说唱俑诙谐表演、向往大唐的西域商人远眺长安……这些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打造的舞台剧《俑立千年》中的精彩瞬间。博物馆中的“物”并非呆板无生气,而是充满灵动性,正为时代释放出无穷的能量,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美好愿景。
博物馆之美,是文明的坐标,承载着悠悠文脉。古老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留下了铿锵有力的足音。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人们在博物馆里重温历史、汲取养分、展望未来。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惠及观众100余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为越来越多游客青睐的出游方式。博物馆,传承文明,照鉴未来。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脉得以赓续,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博物馆为我们打开古今中外的浩瀚世界,助力我们迈向更加光彩夺目的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