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用司法刚性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文明底线

2025年05月19日11:17

来源:大河网

5月16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赵某、王某某、陈某某被依法执行死刑。最高法对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依法核准死刑不仅仅是个案正义的彰显,更是司法机关在以“零容忍”的态度向全社会宣告: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范畴内,法律没有任何妥协空间。

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首先体现在司法裁判的刚性尺度上。赵某、王某某、陈某某三人的犯罪行为,均具备“多次性侵”“侵害幼女”“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加重情节,司法机关对三人判处并执行死刑,严格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关于强奸罪加重情节的规定,通过“顶格量刑”传递出未成年人权益神圣不可侵犯的强烈信号。这种“用足法律手段、彰显保护力度”的裁判逻辑,让法律成为悬在潜在犯罪者头顶的利剑,也让公众直观感受到司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守护。

然而,个案背后折射出的系统性问题更需我们警惕。在赵某一案中,未经登记的教育基地何以长期运营,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场所的安全监管何以形同虚设等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王某某、陈某某的网络犯罪路径,则暴露出社交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上的薄弱环节——异常行为的监测缺位、不良信息的过滤滞后,让虚拟空间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工具。而多名受害者因性教育缺失而陷入危险、因法治意识薄弱而不知反抗,则凸显出家庭与学校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中的失职。

那么,如何以司法震慑为起点,推动系统性保护机制的升级呢?该议题不仅是对个案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严峻考验。在赵某案中,法院不仅严惩犯罪,更揭露非法教育机构的监管漏洞;在王某某、陈某某案中,通过公开网络犯罪手法,倒逼平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这种“个案审判推动系统治理”的司法智慧,让“零容忍”超越了单纯的刑罚威慑,成为撬动社会保护体系升级的支点。

而未成年人保护并不是司法机关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工程”。我们需要构建“预防—打击—修复”的完整生态体系,织密制度网络,建立未成年人相关行业“最严准入机制”,完善强制报告与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空间,压实平台责任,建立未成年人账号实名、不良信息过滤及风险预警机制;深化教育革新,将性教育与法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通过家校协作加强补齐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短板;同时完善支持体系,建立“一站式”救助中心,以全方位举措筑牢保护屏障。

真正的“零容忍”,不仅是对犯罪的事后严惩,更是对风险的事前预防;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刚性约束,更是社会共识的柔性浸润。一个社会对待未成年人的态度,决定了其文明的高度。当我们以“零容忍”态度严惩性侵犯罪时,不仅是在捍卫法律的尊严,更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底线。这不仅是对个案中受害者的告慰,更是对所有孩子未来的承诺——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远离伤害,拥抱希望。(郑州大学 樊哲宇)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