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家长“护学岗”需摆脱形式主义束缚

2025年05月19日14:03

来源:大河网

近日,广西百色右江区实验小学家长护学岗引发热议。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发布视频称,家委会强制排班要求家长轮值护学岗,自己甚至被迫抱着 2 个月大的婴儿站岗。虽然教育局回应护学岗遵循自愿原则,但家长却表示 “被排班、无选择”。这并非个例,去年武汉也有家长在城市留言板呼吁取消护学岗,直指其存在专业不足、强制参与等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校园安全肯定绝无小事,它牵动着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校园安全”还曾入选过民生热词,可见其重要性。可以说从政策制定到资源倾斜,从安保升级到家校联动,守护学生平安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家庭与学校携手共筑安全防线,这一理念也值得充分肯定,是家校双方在守护孩子成长道路上可以达成的高度共识。

然而,“护学岗”这种家长轮值站岗的模式,究竟是筑牢了安全堤坝,还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不可否认,确有相关规定要求在上下学期间配备相关人员值守。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在学校大门外学生聚集区域宜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保卫人员以及教职员工或志愿者值守。但在现实中,这些作为志愿者的家长们既未接受过交通指挥培训,也不具备急救技能,甚至对突发暴力事件的处置一无所知,试问这样的“护学岗”是否具备应有的功能? 

而家长自身同样也有怨言。“护学岗”政策层面始终强调“自愿参与”,但执行中却悄然异化。家委会排班表看似民主决策的产物,实则暗含微妙的权力关系。当值班安排与"家校配合"紧密挂钩,当缺席可能影响孩子在集体中的处境、影响老师对于孩子的态度,可以说这种压力把“自愿”变得“强制”,在这样心态下参与护学的家长也未必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们还要看到更深层的矛盾,“护学岗”的形式意义似乎也大于实际意义。学校需要家长参与“护学岗”,做到“家校共治”,而家长则需要完成执勤,换得孩子在校内的心安,却鲜有人在意“护学岗”的实际安全价值,变成了一场“拍照即完工”的仪式。在多地学校,家长到岗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拍照打卡,照片上传班级群后,执勤便宣告结束。这种将“留痕”等同于“履职”的逻辑,暴露了护学岗“安全剧场”的本质,家长是演员,照片是剧本,而真正的安全责任却在快门按下后悄然退场。这种“护学”非但无法提升安全系数,反而可能让真正的风险在“仪式”中被忽视。

校园安全容不得半点 "虚假繁荣",校园安全也需回归理性轨道。家长当然可以为校园安全贡献力量,但这种贡献必须建立在“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的前提之下,家长可以作为补充力量,在培训后参与风险评估、安全教育等真正需要社会支持的环节,哪怕家长多付出一分辛苦,也是拥有真正价值的。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护学岗建设的实施细则,明确对于“志愿者”的能力要求和权责边界,学校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让经过培训的安保人员、值班教师和警务力量成为护学主力,同时还要为家长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可根据自身意愿参与辅助性工作。唯有让护学工作回归专业本位,让家校合作摆脱形式主义束缚,才能真正构筑起坚实可靠的校园安全防护网。(黑龙江大学 支京阳)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