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典观摩路线”、斥巨资建设“景观小品”、发展水土不服的特色产业……一些地方为博出彩、捞政绩,热衷于上马“造景”项目,因罔顾客观实际,违背发展需求,此类项目也往往以闲置、烂尾收尾。
培树典型、立起标杆,本是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有力举措,凡此种种急功近利、贪图虚名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既背离工作初衷,也暴露出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错位和责任心缺失,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透支了群众信任,败坏了党风政风。
“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要从思想根源和制度约束双重发力,坚决铲除“造景”土壤。要加强思想教育,督促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刹住“造景冲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审慎决策;要重构考核标尺,加大就业增收、改善民生等“硬指标”的考核权重,构建多维动态考核评价体系;要强化监督问责,探索完善“终身追责”链条,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推动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把心思真正用在“民心工程”上,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马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