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吃串串买单222根自己数仅119根”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湖北武汉一名网友结账时发现,店家通过小程序识别并手动输入了222根签子,但自行拍照识别和人工清点均显示实际仅消费119根,收费近乎翻倍。事件发酵后,涉事门店退回差价,却以“都是小事情,大家应该相互理解”为由,反问消费者“为啥非要搞三倍赔偿”。这一回应看似缓和,实则暴露了商家对顾客权益的敷衍态度。
串串香,AI图片
较真不是找茬,是守住规矩的底气。事件中,消费者因“费用翻倍”进行质疑,本是天经地义的权利,却遭遇商家“小事化无”的消极态度。商家以“相互理解”淡化问题,甚至以反问质疑消费者主张三倍赔偿的诉求,暗指索赔小题大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主张“退一赔三”。但在此次事件中,商家称问题源于“小程序识别错误”,消费者亦未举证商家存在主观故意,故三倍赔偿能否适用还需法律判断。不过,消费者敢较真、敢维权,不仅是为自己讨公道,也是替所有顾客守住了市场的公平底线。
“技术故障”不能成为商家的万能借口。类似“技术失误”引发的消费纠纷屡见不鲜。从“扫码点餐多算费用”到“外卖平台虚标价格”,从“停车系统计时错误”到“智能秤计量偏差”,数字化消费场景中,技术漏洞正成为商家推诿责任的“挡箭牌”。若每次纠纷都用“系统问题”糊弄过去,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就像“高铁扒门”必须追责一样,技术漏洞导致的损失,商家也不能装糊涂。顾客可以宽容一次两次,但若总让机器背锅,规矩就成了摆设。
管好技术漏洞,商家得先管好自己。这次事件中,消费者用照片和人工清点双重验证了签子数量,而商家既未提前校验技术可靠性,也未在纠纷后主动排查系统缺陷,反而以“小事情”轻描淡写,显然没把顾客的权益当回事。技术再先进,也得靠人把关。如果依赖机器就能推卸责任,那商家岂不是躺着赚钱?真正聪明的做法,是主动道歉、赔偿、升级系统,用诚意换口碑。毕竟,机器会犯错,但人心冷暖,顾客都看在眼里。
“222根签子”背后,是买卖双方的一场规矩考试。消费者较真,是给市场立规矩,商家若只会和稀泥,迟早砸了招牌。当技术漏洞有人管、每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费。说到底,市场不是靠“糊弄”撑起来的,而是靠每一次较真、每一分诚信攒出来的。(方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