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一名学生张某苒与其父亲张某莺——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共同署名发表三篇 SCI 论文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在中国知网查询结果中,张某苒以高中生身份赫然位列作者栏,甚至在部分论文中担任第一作者,而其父张某莺的学术资源与其女儿的“科研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不得不让人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性进行质疑。这种将学术成果异化为家庭资源博弈工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科研生态的纯粹性,更折射出学术权力寻租的深层危机。
从学术伦理角度审视,这一事件暴露出学术界存在的结构性漏洞。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明确被列为学术不端行为。而张某苒作为高中生,其知识储备与科研能力是否足以支撑SCI论文的署名贡献,校方“家长给予指导”的模糊回应显然难以服众。国际期刊通行的COPE(学术出版道德委员会)指南要求,所有作者必须对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或论文撰写有实质性贡献,并需在投稿时声明作者间关系以避免利益冲突。反观此次事件,张某莺作为课题负责人,其与女儿的合作是否符合上述规范,至今仍缺乏透明的学术审查流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学术裙带关系正在侵蚀学术公平的根基。当教授能够将实验室设备、课题经费等公共资源转化为家庭资本时,学术竞争便异化为“拼爹游戏”。以张某苒为例,其高中阶段即获得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机会,而多数普通学生可能直到研究生阶段才接触SCI论文写作。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不仅剥夺了寒门学子的上升通道,更让“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沦为空谈。
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学术镀金”危害深远。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早卷入功利性科研活动,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成果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张某苒 “雅思8.5分”“出国留学”等履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科研成果背后可能存在的升学利益驱动。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曾言:“真正的科研兴趣应源于对未知的好奇,而非对学历的追逐。”当学术沦为升学跳板,当科研变成简历点缀,那些真正热爱科学的孩子反而会被挤压生存空间。
要根治这一乱象,需构建多维监管体系。首先,高校应建立严格的利益冲突审查机制,要求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发表论文时主动披露亲属关系,并对相关成果进行额外同行评议。其次,学术期刊需强化作者贡献声明制度,借鉴《自然》杂志的做法,要求每位作者详细说明具体工作内容及投入时间比例。
学术的纯粹性,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最后一片净土。当教授的实验室变成子女的“学术孵化器”,当SCI论文沦为家庭资源的衍生品,受损的不仅是学术共同体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价值的信仰。唯有让学术回归“为求知而求知”的本质,才能守护住科学精神的火种,让真正的科研人才在公平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广西大学/吴冬颜 指导老师/李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