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的日常中,材料的规范化、标准化本是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干部却将其异化为“材料至上”的畸形标准,过度“抠字眼”“扣格式”,让基层干部深陷“材料泥潭”。
过度追求材料“完美”,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变种。这些干部将工作重心从实际成效转移到纸面功夫上,对字体字号、页边距、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过度苛求,却忽视了材料背后反映的真实工作情况。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更让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在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中白白浪费。
材料服务于工作,而非工作服从于材料。要破除“材料主义”顽疾,一方面需要上级部门转变考核导向,减少对材料的过度依赖,多到实地考察、倾听群众声音;另一方面,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材料精简”免责清单,对因减少非必要书面材料,未影响工作实效的情况不予追责。唯有让材料回归“记录工作、反映情况”的本质,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