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案件:未成年人周某因社交平台的不当言论,遭刚成年粉丝汪某 “开盒” 曝光个人信息,最终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这场由一句评论引发的隐私灾难,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脆弱处境——当键盘成为武器,当隐私沦为弹药,网络空间正在变成危险的角斗场。
被明码标价的 “电子人皮”。“开盒” 的本质,是对隐私的暴力拆解。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世界滋生出一群 “信息猎手”:他们在论坛、聊天群游荡,像拼拼图一样收集你的自拍背景、快递地址、社交动态关键词,最终拼凑成一份包含姓名、住址、手机号的 “个人档案”。这些本应属于私人领域的信息,再被低价售卖,成为他人取乐或泄愤的工具。
加害与受害的双重陷阱。未成年人在这场隐私危机中,可能因一句不当言论成为 “开盒” 受害者,承受网络暴力的狂风骤雨;也可能因法律意识淡薄,成为暴力链条中的一环。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对 “隐私” 的认知偏差,更可怕的是,低成本的 “开盒” 工具,让未成年人轻易就能得到“伤害他人的能力”,这种认知与工具的双重缺口,正让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网络暴力的推手,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失控的隐私交易产业链。在 “开盒” 乱象背后,隐藏着一条冰冷的黑色产业链。上游非法收集海量公民信息,建成“信息库”;中游 “开盒者” 根据需求筛选目标;下游则通过煽动网络暴力赚取流量,甚至将隐私信息包装成 “商品” 出售。一次看似普通的 “网络骂战”,背后可能有专业团队在推动:他们刻意放大冲突,诱导未成年人参与 “人肉搜索”,再将相关话题炒成热点牟利。当隐私被明码标价,当暴力成为流量密码,最容易被裹挟的,正是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
从个体冲突到群体狂欢,从情绪宣泄到商业牟利,“开盒” 乱象正在侵蚀网络文明的根基。对未成年人而言,网络不应是暴露弱点的角斗场,而应是探索世界的安全舱。别让键盘成为凶器,别让屏幕成为伤害的帮凶。每一次隐私泄露,都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每一次“开盒”狂欢,都可能埋下犯罪的种子。(河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