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学子即将高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紧绷感。作为经历过这场洗礼的“过来人”,我们理解那份将高考视作人生终极赛道的沉重感。然而,当真正跨过那道门槛,步入高等学府,才深刻体悟到:高考不过是一条被精心标记的跑道,而人生的壮丽风景,其实始于跑道之外那片无垠的旷野。
高考作为社会人才分层的重要机制,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阶段性的、相对清晰的竞争框架。它要求年轻人在特定时间节点集中展现多年积累的知识与能力,这种聚焦与投入本身,是对意志力与专注度的淬炼。我们曾在那条赛道上奋力奔跑,追求一个被量化的目标,这本身是青春拼搏精神的体现,值得尊重。
然而,大学教育的真正启蒙,恰恰始于对“赛道思维”的解构。当踏入高等学府,知识疆域的辽阔图景瞬间展开。人文学科的深邃哲思与批判精神,自然科学的精密逻辑与探索未知的勇气,社会科学对复杂系统的剖析与人文关怀——多元的学科范式猛烈冲击着单一的应试逻辑。学术殿堂的魅力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问题意识;不在于追求唯一正确,而在于培养思辨能力。正是在这种碰撞与反思中,我们开始挣脱“非赢不可”的执念,领悟到萨特所言的“人注定自由”的深意——真正的自由,始于认识到选择权的存在,始于在旷野中辨认并踏上属于自己的路径。
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微型旷野。丰富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的藩篱,鼓励交叉融合;多样的社团活动与科研实践,为兴趣与潜能提供了试炼场;与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禀赋与志向的同窗交流,不断重塑着我们对“成功”与“价值”的认知。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正暗合了人生发展的本质——它并非一条预设终点的笔直赛道,而是一片充满可能性的原野,允许探索、允许试错、允许转向。在专业学习中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在跨学科探索中整合新的认知框架,在实习实践中调整人生航向——这些动态的、非线性的成长,才是大学赠予学子最珍贵的礼物。
对于即将踏入考场的2025届学子,请铭记: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章节,却绝非终章。它更像一扇门,门后展开的是远比想象中更为辽阔的生命旷野。在那里,评价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成功定义由社会赋予转向自我建构。约翰·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这种生长在高考之后才真正步入其最具活力的阶段。放下“毕其功于一役”的沉重,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性,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与人生坐标。高考考验的是你攀登既定山峰的能力,而其后的人生,则赋予你选择攀登哪座山峰甚至开辟新路径的自由。
赛道终有尽头,而生命的旷野永无边界。当高考的帷幕落下,愿每位学子都能勇敢地迈开脚步,去探索那片属于自己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广袤天地。人生这场壮游,永远为你保留着“自定义”的权限。(大理大学 赵莉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