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后作家刘楚昕凭借小说《泥潭》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其获奖感言中讲述与已故初恋女友的爱情故事,感动全网,引发广泛关注。刘楚昕通过漓江文学节官方微博发布致谢信,坦言自己作为写作初学者,机缘巧合获得与水平不匹配的关注度,压力巨大。他强调此刻最紧迫的事是回到书桌前专注文字,会和出版社伙伴努力让《泥潭》尽快面世 ,希望用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同时请求大家允许他暂时沉默。
在这个流量为王、热度至上的时代,刘楚昕选择回归书桌,回归创作本身,这份清醒、这份定力,实在难能可贵。故他虽“沉默”,却掷地有声,打破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喧嚣与浮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坚守与纯粹,而这份选择之所以久违,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在新时代,我们是否缺少了这种保持初心的“书桌精神”。
在流量时代,流量意味着关注度、曝光度,也意味着潜在的利益。不少人一旦有了流量,便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各种商业活动、自媒体运营之中,渴望将流量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参加综艺节目、做直播带货、频繁出席各类活动,在聚光灯下享受着众人的追捧。这些行为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但长此以往,创作者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失去对创作的专注和初心,陷入流量的漩涡无法自拔,最终作品质量下滑,被读者和市场遗忘。
而刘楚昕却没有被流量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作家,写作才是自己的主业,作品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他深知目前的热度与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不完全匹配,也明白外界的关注更多源于他的爱情故事而非作品本身。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他坚守书桌的动力源泉。在他看来,只有回到书桌前,静下心来打磨作品,才能真正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对得起文学本身。
文学创作是一场孤独而漫长的修行,需要创作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刘楚昕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从少年时怀揣文学梦想,到34岁获奖,期间经历了十多年的投稿被拒,他却从未放弃。这份坚持,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而暂时的“沉默”,正是他对创作规律的尊重,是他为了创作出更好作品而进行的沉淀与积累。
在刘楚昕的致谢信中,他还特别提到了那些“更优秀、更刻苦”却默默无闻的青年作家们,认为他们才是中国文学真正的守护者。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逊,更展现了他对整个文学创作生态的关注和责任感。他希望公众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默默耕耘的创作者,投向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而非仅仅聚焦于作者的个人故事。这也给我们所有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了个醒:在关注作家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作品,用阅读和思考来支持文学事业的发展。
刘楚昕的选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依然有人能够坚守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的“书桌”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文学创作领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定力,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短期的利益和诱惑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希望刘楚昕在回归书桌后,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在各自的领域中,守正创新,坚定前行。(黑龙江大学 于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