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文明的薪火、民族的记忆,国家的未来。在第十八个“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我们必须讲好档案故事,让档案讲好故事。
(一)
档案是什么?
档案并不神秘,档案最常见的载体是纸张,或许是一纸公文,或许是一份登记审批表格,留存下来、藏于官方就是具有凭证价值的档案。
档案的作用是什么?
档案可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未来。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穿越岁月时空,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档案记录历史,是悠久历史之根。档案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它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里的影像,静静地诉说着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档案记载了启迪后人智慧的诸子百家伟大思想、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和文化艺术、治国理政的法制律令,以及规范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准则、精神观念和民俗风情等,真实见证了中华悠久文化和文明演进历程,讲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
档案传承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原始记录,是中华民族历史延续和文明演进的“活化石”,从古老文书到数字记忆,档案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真实地反映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科学、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活动,凝结着无穷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树立强大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档案服务未来,是“中国之治”之基。从编户齐民到鱼鳞图册,从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到新生儿出生证明的“呱呱坠地”。历史在延续,但档案资政辅政的基础性作用始终不变。政策法规的沿革、行政决策的依据,百姓的生老病死,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皆在档案中留下权威注脚。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在社会治理任务更加繁重的现代,发展需求更加多元的当今,档案工作显得愈发不可或缺。
档案工作默默无闻,但利在千秋。
(二)
河南是中华文字之源,中华文明之源 ,有中国文字的历史,就有档案的历史。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就是中国最早的档案。可以说档案与中原文明同步,与中华文化同频,与中国之治同辉。
2025年5月19日—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视察,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同大家交流时,特别鼓励小朋友们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河南既是文物大省、典籍大省,又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既寄予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厚望,又有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殷殷嘱托。作为贯通历史与现代的中原大省,河南必须传承中华民族修史存志的光荣传统,在新征程上,更加重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让档案之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道路上更加嘹亮。首先要充分重视传统档案内容的挖掘,充分发挥档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与作用,加强档案文化价值挖掘,让中华文明传播得更久更广。同时,更加重视档案更新,让档案记录盛世,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留下更加丰富的档案记载,努力将丰富的档案资源变为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的巨大宝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档案力量。(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李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