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6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其家乡广东省汕尾市举行。这位将全部生命融入核潜艇事业的设计师,以“深潜”二字写就了人生的全部华章,他的离去,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但其精神却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从黄旭华同志的一生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其为标杆,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学习黄旭华,要厚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在坚定信念中筑牢忠诚之魂。黄老投身核潜艇事业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艰难困苦的时期。面对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重重困难,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为了保密,他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将满腔热血倾注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中。三十载春秋,青丝变白发,他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心系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关心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成长。他经常到校园、科研院所做讲座,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鼓励他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黄老那样,把对党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品质,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致敬黄旭华,要涵养“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追求,在埋头苦干中磨砺担当之能。黄老的一生,也是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一生。核潜艇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没有资料、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海量的计算。没有模型,他们用玩具潜艇来研究核潜艇的结构,黄老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顺利下水,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黄老和他的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黄老那样,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缅怀黄旭华,要秉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精神,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无畏勇气。核潜艇深潜试验,险关重重,西方曾有“长尾鲨”号沉没的惨痛教训。面对生死考验,花甲之年的黄老挺身而出:“我是总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他亲随潜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在寂静深海中以血肉之躯验证了钢铁之躯的可靠性。这惊世一潜,不仅创造了世界纪录,更以“捐躯赴国难”的勇气,铸就了科研道路上最坚固的龙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黄老那样,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承继这种“明知惊涛险,偏向深海行”的锐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迎难而上,在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等“深潜区”勇挑重担,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直面急流险滩,于时代洪流中击楫勇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老“深潜”的身影,已化作共和国记忆里一座巍峨灯塔。这灯塔不灭的光芒,正穿透历史迷雾,照亮我们前行的航程,我们当以黄老“深潜”精神为舵,以“国之所需”为罗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勇毅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