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安检口,堆积如山的充电宝成为2025年夏季最刺眼的风景。6月28日民航局新规生效后,无3C标识的充电宝被禁止登机,仅首日全国机场就截留超2万件。一位旅客望着被扣留的罗马仕充电宝苦笑:“去年买的‘电宝刺客’,今天成了‘空中炸弹’。”这场由充电宝引发的安全风暴,正在重塑从生产车间到万米高空的公共安全逻辑。
安全危机:从产品缺陷到制度补漏的艰难跨越。充电宝自燃的威胁远比公众认知的更严峻。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局的报告揭示:3月杭州飞往香港的HX115航班火情,正源自某品牌充电宝的热失控现象——锂电池内部短路导致温度每秒升高400℃,最终冲破壳体引燃周遭物品。这并非孤例:2025年上半年民航记录在案的充电宝自燃事件已达15起,密闭机舱内每起事故都可能演变成空难级别的灾难。
监管数据的警钟早已敲响。国家监督抽查显示移动电源合格率长期在60%~80%间徘徊,劣质电芯如同潜伏的“燃烧弹”。更触目惊心的是,2020至2023年网售充电宝不合格率从19.8%飙升至44.4%,安全防线全面失守。
3C认证在此背景下成为制度性救赎。这套覆盖16大类96种产品的强制性认证体系,曾将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合格率从不足10%提升至97%。而今它延伸至充电宝领域,通过对电芯隔膜厚度、过充保护等138项指标的严苛检测,为产品贴上“数字时代的安全胎记”。
行业地震:信任崩塌与供应链重构的阵痛。新规实施未满周年,行业已迎来深度洗牌。市场监管总局平台显示,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品牌的3C认证证书大面积暂停,涉及数十款热销产品。风暴眼直指上游电芯巨头安普瑞斯——这家为多品牌供货的企业,近70张认证证书被撤销,20余项电池专利遭驳回。
危机根源在于供应链的“暗箱操作”。据业内爆料,安普瑞斯将部分电芯生产外包给江西代工厂,后者擅自替换电池隔膜材料,导致绝缘失效风险。这种为降本牺牲安全的行径,暴露出代工模式下的监管盲区:“品牌方对供应商配方变更的监测能力几乎为零。”安克创新人士坦言。
市场用脚投票催生替代革命。电商平台“3C认证”“可上飞机”成为热搜关键词,绿联等品牌旗舰店紧急上线认证查询通道。更具转折性的是安克创新与宁德新能源(ATL)的4500万片电芯采购协议——头部企业正用供应链切换重建信任堡垒。这场从“价格战”到“安全赛”的转型,终将推动行业告别野蛮生长。
执行困境:新规落地中的现实沟壑。当旅客在安检口翻找充电宝上的3C标识时,新规遭遇了第一个现实挑战。快递企业普遍拒收充电宝,顺丰、菜鸟明确将其列为禁运品。极兔虽开放收寄但限定苛刻:容量不超2万毫安且需未拆封新品——这使被扣留设备的处置陷入僵局。
更深层矛盾在于历史产品的身份困境。法律专家岳屾山指出:“未被召回的旧充电宝理论上仍可使用”。但消费者手持的数亿个无标识设备成为监管灰色地带——它们可能通过欧美CE认证,却因未及时送检被新规“误伤”。苹果MagSafe磁吸充电宝在机场被扣事件,凸显了认证体系与传统产品的冲突。
民航局的应对策略折射治理智慧。通知要求机场设置“自弃暂存区”,开通电子凭证系统方便旅客后续领取。这种柔性处理在深圳机场已见成效:旅客扫描二维码登记设备信息后,可委托指定物流商付费寄回,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避免“一刀切”的民怨。
治理启示:从技术管控到公共安全生态。充电宝风暴揭示的安全治理逻辑,正在向更广领域延伸。2025年11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应当经过CCC认证并标注CCC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家用储能设备也在监管视野中,这种由点到面的扩展,标志着中国产品安全监管进入“风险预防型”新阶段。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多元共治体系的构建。上海试点“电池安全码”制度,消费者扫码可追溯电芯来源、检测报告;广东建立充电宝租赁企业黑名单,对屡次投放劣质设备者实施市场禁入。这些实践将政府监管、企业自治、消费者监督编织成立体防护网。
最根本的突破在于安全文化的重塑。当北京地铁站电子屏播放“充电宝使用五忌”科普动画,当学校劳动课加入锂电池安全模块,公众正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防御。正如网友在机场安检视频下的留言:“扣留的是隐患,换来的是安心”。
在广州白云机场的暂存仓库,被透明防爆箱隔离的充电宝阵列,如同工业文明的“安全祭坛”。而在西安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工作人员提供超限物品快递服务,旅客们低头检查随身设备的身影,勾勒出另一种安全图景。
从罗马到长安,古代商队穿越丝绸之路时,会在驿站更换疲惫的骆驼;而今我们在交通枢纽更换的是失效的安全保障。当3C标识成为数字时代的“通关文牒”,其意义远超产品认证本身——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对安全的理解,已从被动规避升级为主动建构。
充电宝的进化史终将证明:最坚韧的安全防线,不在实验室的检测报告里,而在每个消费者举起设备寻找认证标志的目光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