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报销一头雾水,租房合同陷阱重重,毕业求职如履薄冰……当象牙塔的庇护逐渐褪去,无数大学生猛然发现,那些曾被学业光环遮蔽的“生活常识”,竟成了踏入社会的第一道险关。一项覆盖163所高校的调查揭示:近九成大学生正热切呼唤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程。这不仅是技能之需,更是成长路上不可回避的必修课。
我们惊觉,生活常识的匮乏已非个体困境,而是一代人的集体痛点。75%的受访者坦言曾因常识缺失而“踩坑”。有的初到北京时,面对“大学生公费医疗”茫然无措,病痛中徒劳奔波;有的为报销拔智齿费用四处碰壁,皆因不知须在正规医院就诊且需清晰发票。更有毕业生向老师痛陈租房被骗、五险一金如读天书的窘境。当社交媒体成为84.88%学生获取常识的主渠道,碎片化信息难以构筑系统知识的安全屏障。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行动。南京传媒学院傅怡强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经推出就被 “秒没”,不少没选到课的本校、外校同学都来蹭课。这门课程涵盖日常生活、职场入门、健康与安全、社交人际关系等多个板块,从做饭、租房到政务信息获取,再到毕业租房补贴、五险一金等,贴合学生成长轨迹中的需求。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的反馈也十分积极,有学生运用所学带爷爷圆梦,还有学生与家人分享课程意义,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程的价值。
然而,仍有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欠缺。调查显示,50.25%的受访者所在高校曾开设与常识相关的课程或讲座,这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高校未能提供相关资源。而且,目前大学生获取生活常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搜索、父母长辈告知等,学校课程或讲座仅占 47.59%。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获取的知识往往零散、不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的生活问题。
要让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需要积极作为。在课程设置上,应涵盖医保报销、租房合同、职场入门、健康安全、社交人际等多方面内容,还可加入理财规划等学生期待的知识。授课方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增强互动性和实用性。就像傅怡强在讲做饭时会现场演示,讲政务服务时会亲自打电话咨询准确信息,这样 “接地气” 的教学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授课队伍也应多元化,校外专家、本校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企业 HR、政府机构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进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传授经验和知识。此外,将课程开到线上,能让更多学生受益;保留线下授课,便于师生面对面交流分享真实案例。
提升大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减少迷茫和困扰,更能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担当。这门必修课,关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高校和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共同助力大学生练就过硬的生活本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