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8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1条明流洞、3条排沙洞,调水调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据了解,此次调水调沙过程中,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充分运用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动态分析库水位降幅、对接水位、异重流产生及运动过程、大坝安全性态,及时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孔洞组合运用方式,确保调水调沙工作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一条充满挑战的河流,历史上频繁的水患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成为治理黄河的关键举措,为共筑黄河安澜堤坝注入了强大力量。
小浪底调水调沙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一条明流洞、三条排沙洞,调水调沙下泄流量增大至4600立方米每秒,一场关乎黄河生态与安澜的重要行动拉开帷幕。在此次调水调沙过程中,数字孪生小浪底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动态分析库水位降幅、对接水位、监测异重流产生及运动过程以及大坝安全性态等,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孔洞组合运用方式。这不仅体现了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更彰显了精细化管理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为调水调沙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效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调水调沙,调的是水沙关系,护的是大河安澜。黄河泥沙含量高,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地上悬河形势严峻,防洪压力巨大。小浪底水利枢纽自投入运行以来,通过调水调沙,改变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的历史。从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过流能力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洪水漫滩的风险,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河南作为。河南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在黄河治理中承担着关键角色。除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河南还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在生态修复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太行山、伏牛山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例如,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上减少泥沙入河。
在防洪工程建设上,不断完善黄河防洪工程格局。河南积极推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固堤坝,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险工和控导工程,根据河流水沙变化及时调整,增强对游荡性河段的约束力,让黄河水按照规划的河道流淌,减少决堤风险。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河南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推进农业节水,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黄河治理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黄河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调水调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当前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尚不完善,规划中的古贤和黑山峡等控制性骨干工程尚未开工建设,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同时,水沙调控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支撑有待加强,以充分发挥水沙调控的整体合力。
调水调沙共筑黄河安澜堤坝。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赋予河南的重大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坚信,只要持续坚持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不断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黄河治理必将取得更大成效。调水调沙这一关键举措,也将在各方努力下,为黄河安澜发挥更大作用,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沿岸人民在黄河的滋养下,安居乐业,共享美好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