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科技加速,但爱不可替代

2025年06月30日16:55

来源:大河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22%;65岁以上人口达2.2亿,占比15.6%。老龄化以惊人速度演进,从步入老龄化社会到跨入中度老龄化仅用23年。据中国著名人口学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预测,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4亿,占比突破30%,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毋庸置疑,伴随老龄化加剧的是养老服务人力的崩塌式短缺。目前,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550万,传统“人盯人”照护模式难以为继。一面是失能、空巢老人数量激增,另一面是年轻劳动力持续萎缩(2024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至60.9%)。当“谁来看护我们的晚年”成为时代之问,科技成为破局的关键变量。

正当老者为养老而焦虑时,养老机器人正疾步走入现实。今年6月,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三年试点”,要求2027年前在居家场景部署至少200台设备。我国也牵头制定出了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00亿元飙升至2025年的500亿元。如华西医院研制的康复机器人,让训练更精准;上海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够使患者辅助翻身、监测体征;福州“笨小宝”陪伴机器人能够陪伴老人聊天、测温、跳舞等。

然而,技术易得,温度难求。普及养老机器人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技术瓶颈。复杂避障失误、方言理解错漏,让洗澡等高难度操作仍是“危险动作”;二是数字鸿沟。74%农村老人从未使用智能设备;三是伦理困境。隐私与尊严如何平衡?情感代偿更有局限。如上海某养老院的高端陪聊机器人,三个月后多数老人回归“真人唠嗑”。一位八旬老人道出心酸:“它懂一千个笑话,却听不懂我讲给老伴的最后一句话。”

笔者以为,智慧养老的真谛,不在“替代人”,而在于释放出更多时间,让人类去爱、去抚触、去传递无法被算法复刻的生命温度。如何让机器人像老花镜一样平凡,像手杖一样可靠,像护理员躬身递上药片一样亲切,像孙辈的拥抱一样温暖……这才是未来3亿长者与机器共生共融时的最动人图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