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这种‘毒拖鞋’易致孩子性早熟!家里有的赶紧扔”的新闻引得众家长惶惶不安。
一双邻苯超标509倍的三无凉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然而,这场看似突发的危机,实则学术界早已敲响过警钟。早在2009年,《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刊载的《邻苯二甲酸酯与儿童健康》的研究中就已证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严重威胁儿童生长发育健康。而在2013年《标准科学》刊载的《塑料拖鞋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风险分析》更直指我国塑料拖鞋的安全隐患问题,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等毒物可通过接触与呼吸侵入人体,危害健康。
遗憾的是,十余年间,学术界的钟声却并未激起应有的社会警醒。为何这些学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大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从科研成果到大众科普这条路,究竟存在哪些困境呢?
学术论文科普化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人力、物力、财力短缺。一方面,科普创作队伍呈现 “小作坊” 式运作,编辑往往身兼内容生产、平台运营等多职,难以专注学术通俗化转化;科研人员受限于考核体系、学术氛围,个人能力等因素,面对科普时普遍存在“四不”窘态: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参与科普的动力不足,全国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仅 11.15%,专业人才稀缺导致内容深度与准确性难以保障。另一方面,资金投入长期依赖财政拨款。2024年,我国研发投入3.3万亿,而科普经费仅占0.7%,240亿左右,其中政府拨款占比近80%,社会资本介入有限,科普专栏开发、多媒体制作等需额外投入的环节常因资金短缺停滞,导致“知识堰塞湖” 现象较为突出。
学术表达“难理解,易误解”,科普文章“难传播,易失真”。一方面学术论文惯用专业术语,这种专业术语未经通俗化解读难以被公众理解。如此次事件中的罪魁祸首“邻苯二甲酸酯”,难以用日常表达来解释。同时学术表达遵循严格的“证伪逻辑”,强调限定条件、概率表述,而大众认知更倾向于“因果推理”与“经验归纳”,导致学术文章经常被误解,如“教育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相关性结论常被误解为“因为教育水平越高所以生育率越低”因果结论。另一方面,传统期刊依赖纸质媒介,新媒体平台开发滞后,即便有科普专栏,也因算法推荐倾向流量内容,专业信息被娱乐化、碎片化信息淹没。同时科普文章在通俗化表达学术观点时,容易受制于创作者的知识水平,导致信息失真。
公众科学素养不平衡也同样制约科普效率。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虽上升至15.37%,但受众在对科学专业术语、科学观点、科学思维等方面素养不平衡,导致科普内容若侧重专业细节,低素养人群会觉得晦涩难懂,误读结论;若简化为通俗表达,高素养人群又会觉得信息碎片化、深度不足。这种失衡使得科普难以在“易懂”与“严谨”间找到统一平衡点,削弱科研成果的传播效率与公信力。
目前,我国已把科普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 年12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并施行, 其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科普工作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科研成果的“扩音器”,更是社会风险的“缓冲带”,能够让专业知识从实验室的“冷数据”转化为生活中的“热指南”。那么,科普工作如何才能让这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做好科普市场化,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市场化不仅能够为科普工作带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而且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最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例如,科普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必定会加大对科普内容创作的投入,创新传统枯燥的图文科普,推出更加有趣且有用的科普产品,如科普动漫、虚拟现实科普体验等。只有市场化才能让科普从 “政府推什么、公众学什么” 变成 “公众需要什么、市场就创造什么”,真正实现 “哪里有生活痛点,哪里就有科普支点” 的良性循环。
做好精准科普,发挥学术资源的长尾效应。科普不等于通识,科普工作方式也应根据用户需求,从“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做好科普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发挥精品科普资源的育人效果和长尾效应。例如,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的“千乡万村气象科普浙江行”,把农业前沿技术、农业气象科技信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气象科技不再深奥,而是成为农户增产增收的帮手,是一次气象服务专家和种植户的“双向奔赴”。
做好多渠道科普,发挥当代技术优势。科普内容生产不应局限于图文,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单一媒介到多元媒介进行融合转变,用好影视、游戏、动漫等传播媒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
学术研究不应该再处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应借媒体融合发展的“东风”,通过科普市场化、精准科普、多渠道科普等举措,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融入大众生活,实现学术与科普的紧密结合,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刘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