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题,语文教育该反思什么?

2025年07月01日16:31

来源:大河网

“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而我并不会做。”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2023年自己发表在《中学生百科》上的一篇文章《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看了下题目,感觉都好难,出题老师的理解太深入了。13题的选择题我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结果今天得知正确答案居然就是C。”

根据作家文章出的阅读理解题,作家竟然做不对,这种结果实在令人意外,不仅是一种黑色幽默,也是一种极大讽刺,这场颇具戏剧色彩的事件,并非首次,此前周国平、莫言等多位作家遭遇类似尴尬,这不能不让人追问,当作家答不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题,语文教育该反思什么?

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也不会想到文章会被选为阅读理解题,大多数都是根据随性而发,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然而,出题者却试图从中挖掘深意,这种过度解读不仅容易曲解作者本意,也让学生在应试中迷失方向。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阅读理解过于注重标准化答案,忽视了文本的多义性和读者的个性化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而非陷入机械的解题套路。可是,一些出题者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习惯从“答题技巧”出发,强行赋予文本某种“标准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有时甚至脱离了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去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而是在猜测出题人的思路,无法真正领略文字的魅力。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试图用“标准答案”来统一所有学生的思维,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阅读本身变得功利化。这显然不符合语文教育的初衷。

将作家的作品作为阅读理解试题,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在全面了解作家创作背景和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点,可以与作家或者作者取得联系,一方面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也能够精准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减少“标准答案”的束缚。阅读理解的主观题可以设置评分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而非要求完全符合“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理解旨在培养文学素养,点燃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敏感、对人性深度的体察。因此,语文教育应回归本质,将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上,而非自设牢笼,束缚思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