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伟大时刻。
100多年来,一代代优秀青年不断向前,在党的召唤、关心、培养下,成为党的一分子,担负起了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
入党是光荣的,年轻人想要加入党组织的心也是迫切的。但是,如何端正入党初心,如何永葆入党初心却是考验我们在“一时”入党之后,要用“一世”的作为来回答的。
入党本质上是一场严肃而深刻的、对个人入党初心与使命的持续考验。唯有深刻认识并经受住这场考验,我们未来的步伐才能愈发坚定。
想要入党的最初意愿,通常源于我们对身边优秀党员所展现的优良作风的高度认同,以及内心深处对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真诚渴望。这份意愿是朴素而真挚的,往往并非源于称号的光环或宏大的口号,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被悄然点燃的。那些点滴也许是志愿服务中,冲在最脏最累岗位却毫无怨言的、被汗水浸湿的背影;也许是面对困难挑战时,身边那些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学生党员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我们从中真切地看到了“党员”二字所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这份责任与担当令我们感动、敬佩,并促使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坚守信仰,在困难面前展现先锋本色?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思考与追求,正是我们入党初心的萌芽。而立志像优秀党员那样承担责任、服务人民、为理想奋斗,则构成了我们入党的根本使命。对这份初心与使命的真诚拷问,从入党意愿萌生之初便已开始。
在我们坚定了入党意愿后,郑重提交了申请书。从成为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理论学习、思想汇报、实践锻炼……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入党初心与使命的严格检验。这一考验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信仰是否坚定、入党动机是否纯洁、行动是否自觉。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期待与忐忑。当看到同期递交申请的同学被确定为发展对象,而自己仍在接受培养考察,暂时未能被确认为发展对象时,失落与困惑在所难免。然而,这正是考验初心与使命的关键节点。暂时未被发展为入党对象并非对我们的否定,而是组织以最负责任的方式,帮助我们进一步审视自我、打磨信念、积蓄力量。暂时的“未通过”,也许恰是提醒我们,我们或许在实践磨砺上还要加强,或许在思想觉悟上仍需提升。这种面对挫折时的态度选择,正是对初心是否坚定的最好检验。我们是就此气馁、怨天尤人,还是正视不足、迎头赶上?我们能否在未被确认为发展对象后,仍以党员的标准默默要求自己,在班级、社团、志愿服务等各个平台继续发光发热?真正的入党初心与使命,不应因顺境而狂热,也不应因逆境而动摇,而应在每一次“未通过”的反思中,打磨信念、积蓄力量,让自己配得上党徽的分量。
入党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入党后,初心与使命的考验变得更为日常,更为深刻,其并非总在聚光灯下,而是渗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里,融进一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加身。大学校园里,面对“佛系”“躺平”“摆烂”的声音泛起,“精致利己”的行为出现,党员身份便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更应做勤学笃行的奋进者,做服务集体的奉献者,做直面挑战的攻坚者,在知识的沃土里深耕不辍,在集体的需要前挺身而出,在困难的阻碍下勇毅前行。
但是,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极少部分人以入党的结果为终点,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我的监管,降低了自我要求,甚至在班级、学院、学校的活动中都“查无此人”。反观那些令人敬佩的党员榜样,甘肃党员黄丽娟坚持“早看窗帘晚看灯”,每日巡查独居老人安危;四川党员周永开离休后扎根花萼山30年,将荒山变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初心使命不是阶段性的口号,而是需要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实践,在默默奉献中沉淀为生命的底色,在岁月的长河里,平静而笃定地流淌。所以,入党后的漫长岁月,是对初心与使命更为严峻的考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入党时的那份庄严承诺,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平凡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不是将党员身份视为某种资本或光环,得到后便放松对自我的约束。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从入党前被榜样精神触动的瞬间,到入党中历经组织考验的淬炼,再到入党后漫长岁月的自我砥砺,入党的征途本质上是一场贯穿生命始终的修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一名党员都应牢记,党员徽章的分量,不在佩戴时的光鲜,而在摘下后仍能坚守的担当;入党的意义,不在身份的获取,而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转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对待这场考验,才能让初心在时代征程中永不褪色,让使命在接续奋斗中绽放光芒。(黑龙江大学 罗超琳)